跳至正文

蔬菜之城 | 新商业地理

蔬菜之城 | 新商业地理
蔬菜之城 | 新商业地理
蔬菜之城 | 新商业地理

蔬菜产业的发达撑起了寿光的繁荣。在当地遇到或途径的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与农业有关。农业产业在寿光的兴旺,踩准了天时地利人和。当然,它也留住了年轻人。



作者 | 朱若淼



“你来潍坊一定要去菜博会看看。”去往寿光的路上,出租车师傅热情且熟络地推介着这个“蔬菜之乡”的特色。时值5月中旬,第22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仍在进行。


展览时间长达一个多月,每年从4月20日一直持续到5月30日。20多年下来,菜博会早已名声在外,出租车驶过会展中心时,师傅总会附上一句,“五一的时候,人特别多。”用来分流人群的栏杆,仍曲曲折折地摆在展馆门口,它们是人流的见证。


今年的五一小长假, 菜博会总接待人数达41.5万人次。在潍坊及周边城市居民的短途游选项里,这里已经成了一个好去处。


大过货车车胎的巨型南瓜、悬吊在屋顶的圆形苦瓜、用南瓜拼成的天安门,和带有科技元素的无土栽培等先进种植技术,它们满足着游客的好奇心。


蔬菜之城 | 新商业地理

 菜博会上由蔬菜、瓜果组成的雕塑 


作为县级市的寿光,早已挤入中国百强县的榜单,蔬菜产业的发达撑起这里的繁荣。


在当地遇到或途径的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与农业有关。快餐店里,一边吃饭一边讨论工作的网红,餐后可能就要赶去蔬菜大棚进行一场农货直播。晚餐后遛弯擦身而过的生意人,口中探讨的是农产品的买卖。


寿光的兴旺在于踩准了农业产业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也制造出关于未来的希望感。在经济形势压力较大的中国北方,这座蔬菜之城依靠着看似传统的产业,留住了年轻人。


01

技术


寿光的自然条件在作为农业大省的山东地界内并不算最出众的,地势平坦可以算作它最大的优势,这也成为当地发展适度规模化蔬菜种植的基础。


农业兴盛得益于寿光人的努力和执着。30多年前,一次技术创新让这个小城迈向繁荣了第一步。


王乐义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明人和推广人,也是寿光三元朱村的党支部书记。在寿光,他的名字总能在各种正式或非正式场合中被反复提及。


冬暖式蔬菜大棚是传统塑料大棚的升级版。这类新式大棚带来的最直观感受是,人能够在棚内直立行走。其棚高比传统塑料大棚高出一米多,占地面积也更大。


在外形上,冬暖式大棚的不规则形状与呈规整圆拱形的传统塑料大棚明显不同。它的一侧是由一层层泥土夯实而成的保温墙,墙体厚度能达数米。采光面与地面形成了一个特殊夹角,这个夹角经过多次调整后保证棚内作物能充分吸收白天的阳光。


蔬菜之城 | 新商业地理


这样的设计使得大棚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自然资源,并省下保温、增温所需的能源损耗。


在最低气温不超过零下25度的情况下,冬暖式大棚内可以结出喜温的瓜果、茄果类蔬菜。王乐义的这项创新结束了中国北方不能种植蔬菜的历史,也意味着寿光的蔬菜供应突破了季节的限制。


在此基础上,寿光的蔬菜产业快速成长起来。通过卫星地图可以看到,寿光各村早已被这些整齐划一的白色大棚所覆盖,呈东西走向,一层一层堆叠在寿光平整的土地上。


如今,寿光的农产品和大棚技术走出了山东。这里既是首都北京最主要的蔬菜供应地,也成为了冬暖式大棚的技术输出地。


2021年的蔬菜产业大会上,寿光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立新介绍,新式大棚在山东的应用占比超过70%,过去30年来,冬暖式大棚已被广泛推广到东北、华北、西北及华中等地区。


大棚技术升级带来的产业发展,让寿光的农业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王立新介绍,如今在寿光户均冬暖式大棚的数量已达到2-3个。这类大棚单位长度为120米,单个大棚给农户带来的纯收益约10万元。


这些收益反过来又支撑农户们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应用新的技术。创新在这里持续滋长。


如今,冬暖式蔬菜大棚已经升级到了第七代,相较于最初的版本,新一代的大棚不仅单位面积有所增加,也越来越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大量农业科技公司提供的种植数字化解决方案,在这里的大棚内得到了广泛应用。我们此前在潍坊接触到的云洋数据,就是其中一家提供类似服务的农业技术公司。


简单来说,这类公司提供的解决方案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通过各类传感器、摄像头的应用,他们可以实时监测棚内飞虫、叶片情况的情况,并采集到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及土壤PH值等与作物生长密切相关的数据。这有助于农户远程了解棚内情况,并实时做出田间管理的相关决策。


其二,棚内广泛应用的物联网硬件设备,能提高农户管理大棚的工作效率。例如,通过对卷帘机、放风机、水肥一体机及雾化机等传统棚内设施的改造,实现农户对这类硬件设备的远程控制。


在寿光大规模应用的新式大棚,为此类物联网农业设备提供了数据采集、算法训练的试验场;而技术发展带来的效率提升,不断释放出的劳动力,让寿光的农户们也分出更多精力跟下游渠道及现代技术商打交道。


我们在拜访云洋数据的一位客户孙明山时,便感受到了这样的变化。时值5月,孙明山并不在棚内。在应用了智能化设备之后,这里的农户们已经不再需要每天都进大棚进行管理。


通过与棚内设备数据打通的App,他可以远程了解棚内情况,并随时根据棚内、外环境的变化操控棚内的物联网设备,例如放风、放卷帘等,或安排工人入棚里进行田间管理。


云洋数据的销售负责人傅祥刚说,农户们通过技术手段省下的这部分精力,可以投入到与市场的交易中。“与下游渠道的对接更费精力,同时也能给农户带来更高的收益。”从这只言片语中,他也道出了寿光支柱产业“活”起来的第二个关键要素——活跃的市场交易。


02

交易


山东寿光是中国最重要的蔬菜种植基地,更是全国蔬菜的集散中心。大棚技术的迭代,提高了当地蔬菜的生产效率;层级鲜明的流通体系,则解决了农产品的流通问题。两者相加之后,寿光的蔬菜产业发展「既有量,也有质」。


在农业这个大的产业链条中,流通环节对农产品提高经济价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寿光显然在意识到这一点后,牢牢抓住了机会。


自1984年以来,寿光历届县政府都将市场流通体系的建立视作重点。在寿光冬暖式大棚被研发出来并推广到全国的同时,当地也逐步建立了一套层级分明的农产品流通网络。


这套流通体系既服务本地,更辐射全国。


对内,这套流通体系中有村级农贸集市,和乡镇级别的蔬菜批发市场,它们扮演了将寿光的果蔬产品卖向全国的职责;对外,寿光市区的各类规模化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则扮演了“买全国、卖全国”的角色,既是寿光流通网络的中心,更是全国蔬菜流通体系的中心。


这三个层级之间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随着国内生鲜零售行业的快速增长,这套流通网络体现出了极强的灵活性和张力。它接住了与日俱增的流通量,并让寿光的蔬菜产业一步步走向了今天的地位。


在寿光,我们窥见了这个流通和交易体系的运作机理。


刘由升是寿光马家齐村人,他在村头经营着一个农贸集市,每天的工作便是从农户手里采购回当地主产的黄瓜、辣椒。类似的集市,在马家齐村已经有7、8个。


蔬菜之城 | 新商业地理

 刘由升经营的村级农贸集市,每天大量田间地头的黄瓜、辣椒被拉到这里进行交易 


他这样的角色也被称为代办。在传统农产品流通链条中,代办是将上游农户与下游渠道对接起来的中间人,也是国内这个“多对多”农产品产销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这份工作刘由升干了10来年,如今他在村头的一条公路边辟出两个棚,棚内分出不同的流水线,工人们在各自的区域分别进行着分拣、分级和包装的工作。集市的黄瓜完成装箱后,下游的客户会联系货车直接到村里来拉走货品。


这些年来,国内农产品批发流通体系分工越来越细,市场信息透明度也越来越高,刘由升经手的很多货品已不再需要发往乡镇的批发市场去周转,而是通过下游客户的货车,直接被拉到销地批发市场,“最远能送到新疆去。”


刘由升所经营的这类村头农贸集市,是整个寿光蔬菜流通网络中最基层的环节,正是这些多元分散的网点,将上游分散的货源组织了起来。在此基础上,寿光发展起了一个系统的乡镇级批发市场流通网络。


距离马家齐村不到半小时车程的田马蔬菜瓜果批发市场,便是属于这个级别的市场,它是属于代办之上的一个环节。没有被刘由升的集市消化的货品,大多通过这类乡镇蔬菜批发市场来周转。


相比起村级农贸集市,田马蔬菜瓜果批发市场的周转规模更大,品类更丰富,它消化掉了寿光田间地头结出的各类蔬菜、瓜果。


在生鲜电商发展起来之后,羊角蜜、贝贝南、网纹瓜等在寿光有庞大种植量的瓜果销量逐年增长。靠着这些乡镇级别的蔬菜批发市场,寿光的农户和经销商们找到各自的消费者。


韩振国就是其中之一。他如今以年租11000的价格,在田马蔬菜瓜果批发市场租有自己的仓库。2020年下半年,他开始在拼多多上经营羊角蜜生意。


每天韩振国的店铺内大概能产生200个订单,约800斤羊角蜜的需求量。依据这个单量,他定期向上游的代办或农户手中采购羊角蜜。每天田间大棚里的羊角蜜被送到他的库房,进行零售化的打包、分拣并发货。他还为没有仓库的生鲜店家代发农产品,从中抽成获取收益。


电商渗透力度的加大,为田马蔬菜瓜果批发市场吸引来了大批诸如韩振国这样的商家。他们通过电商平台建起自己的生鲜生意网络,在田马镇完成分拣加工后,再将寿光本地农产品直接卖给全国范围内的消费者。


在乡镇级的批发市场之上,还有更高一级的流通市场——坐落在市区的规模化批发流通市场,寿光农产品物流园正是其中的佼佼者,该园区总面积3000亩,也是亚洲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农产品物流园。


不同于前两者的是,寿光农产品物流园的核心功能是服务全国蔬菜流通。物流园集合了仓储、冷链、检测、物流、信息交流等多个功能,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蔬菜被运往寿光,再由这里分发到全国甚至全球消费市场。


这个物流园内流通的蔬菜呈现出了季节性周转特征——每年8-11月是北菜南调阶段,11月到次年5月是南菜北调阶段。通过信息技术,每天从这里进库、出库的各类蔬菜流通量、交易价格等信息被清晰记录在系统里,它使得寿光逐步发展成为全国蔬菜的价格形成中心。


2010年,商务部牵头,委托浙江工商大学统计指数研发团队和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区共同研发并推出了“中国寿光蔬菜指数”,旨在反映寿光蔬菜交易价格变化趋势和反映蔬菜物流量变化趋势的指数。


对于寿光而言,它意味着这座小城掌握了国内蔬菜产业的话语权。基于此,信息、人才、技术等各要素源源不断涌入这里,产业的增值随之而来。


03

升级


持续增值的迹象,从每一个在寿光遇见的人身上都能体会到。


生活在马家齐村的刘由升,随时关注着市面上新的技术、设备动态。去年,他从老同学傅祥刚那里采购云洋数据的新设备,它们是专门面向村级批发市场开发的信息化采集工具。


这套设备帮他解决了市场的信息化管理难题。如今,每个来交货的农户入库前和出库时,都需要刷卡并经过一个专业的秤,测量出本次交易的货品重量。


这些数据被计算出后会自动录入系统,并同步到与农户账号绑定的App上。每次交易完成后,农户可以马上看到当天的交易收益。“放到以前,农民交易完成后时隔多天都不一定清楚他这一单的收益是多少钱。”


在寿光的乡村,类似的设备供应商越来越多。就在我们见到刘由升之前,村里刚来了一批考察这种模式的访客。傅祥刚觉得他们也想在村里做类似的产品。


这套信息设备所带来的好处,不仅是提高市场管理者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农产品流通的最上游实现价格、信息的透明化,这为更多技术、资金流向上游提供了基础。


对于农业技术公司而言,流通交易数据的收集为它提供了探索更多农业场景模式的可能性,当然还有增长空间。


云洋数据接下来就计划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展开合作。流通环节上游的交易数据,能帮助到金融机构在为农户提供农业贷款及保险时,作出更准确的风险评估。


对于整个农产品流通体系而言,这虽然还是个细微的变化,却释放出一个重要的信号——一部分农产品自进入流通环节之初,便启动了信息化流程,这有助于缩小农产品漫长流通链路中的巨大信息鸿沟。


与流通信息化进程同步加快节奏的还有种植端的信息化。


迭代至第七代的冬暖式蔬菜大棚为信息化设备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场景。对于农户而言,这些设备提高的是个体的生产效率;对于更宏观的种植业来说,这意味着更多田间地头的数据正在被转化为信息。这些信息日积月累之后,能为未来中国农业的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


科技含量更高的农业应用场景也开始在寿光落地。驾车行驶在乡道上,时常会路过玻璃温室,它们是塑料大棚的升级版。


蔬菜之城 | 新商业地理

 寿光智慧农业科技园内的大型玻璃智能温室,截自纪录片《蔬菜改变中国》 


最具代表性的是寿光智慧农业科技园内的一座大型玻璃智能温室。温室面积达8万平米,由6万多块玻璃和3500多吨钢结构材料构建而成。温室内部安装有2000多个传感器,用于监测各类种植数据,并且还采用了智能机器人,用于巡检、授粉、施肥、采摘等工作。


经过训练,这些机器人已经能够完成一颗成熟西红柿的采摘工作。它们的应用有助于极大限度的节省人工。据报道,未来这个温室的技术测试成熟之后,它将有可能在一年内收获320万公斤西红柿。


“也许未来有一天,这种高科技的温室也会对外开放参观。”驶过这些玻璃温室时,傅祥刚说道。这句话里,透露着作为寿光本地人的骄傲。


这份骄傲不仅仅来自于这些在当地围绕农业出现的高新技术,更来自于这里的活力。


不同于北方诸多县城,在山东寿光,年轻人有很多。选择留在这里的人,多少都与农业行业存在着或近或远的关联。他们的存在为寿光的产业发展保留了活力。前段时间,傅祥刚新招了一批年轻人,他们大多都是95后。“在这里只要你是干农业的,就可以生活得很舒服。”



©新商业情报NBT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转载/入群】加微信号:d3shengjun

商务合作】加微信号:sansheng_kefu

 爆料或寻求报道加微信号:Hoffman3056

蔬菜之城 | 新商业地理



更多好文

蔬菜之城 | 新商业地理
蔬菜之城 | 新商业地理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

纳闻 | 真实新闻时事动态:蔬菜之城 | 新商业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