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新西兰在世界第一法律中对年轻人实施终身禁烟令

(纳闻记者孙寒霏编译综合报导)

新西兰已通过历史性立法,禁止年轻人终生购买烟草,以实现到 2025 年使该国“无烟”的目标。

根据该法律,2009 年 1 月 1 日或之后出生的新西兰人将永远无法合法购买香烟。

卫生部副部长 Ayesha Verrall 表示,这项立法加速了下一代无烟和更健康未来的进程。

“数以千计的人将活得更长、更健康,卫生系统将因无需治疗吸烟引起的疾病(例如多种癌症、心脏病、中风、截肢)而节省 50 亿美元(32 亿美元) ,“ 她说。

目前,8% 的新西兰成年人每天吸烟,是十年前的一半。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但还有更多工作要做。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通过的立法如此重要; 它使我们坚定地走上了无烟 2025 的道路,”Verrall 说。

媒体图片 2017 年 5 月 5 日,悉尼一座办公楼外的一张照片显示一名吸烟者拿着一包香烟,香烟采用限制性烟草包装。(路透社/杰森里德)

该措施在工党、绿党和 Te Pati Maori(毛利党)的支持下获得通过,而国家党和 ACT 党反对。

ACT 党副领袖布鲁克·范维尔登 (Brooke van Velden) 表示,减少吸烟的目标在理论上听起来不错,但反而会让当地的乳品店(便利店)停业,并创造一个烟草黑市。

“没有人希望看到人们吸烟……但我们生活在现实中,我们知道它会发生,有些人会吸烟,”她告诉议会。

“这项法案,而不是帮助我们的社区,只是保姆国家的禁令,它会在我们的社会中引起更多问题,因为实际上,它会产生一个巨大的黑市,它会扼杀我们的社区奶制品,它将增加我们社区的非法活动和伤害。”

她还指出,该法案还限制了每支香烟中的尼古丁含量,这将使上瘾的人实际花更多的钱。

“这样做的结果是,如果他们吸更多的香烟来获得同样的效果,他们就会增加焦油摄入量,这实际上对他们的健康更不利。 这将影响到最负担不起的家庭,”van Velden 说。

国家党支持减少尼古丁含量和无烟未来的目标,但不同意工党匆忙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表,称小型零售商将在新法律下受到最严重的打击。

国家党副领袖尼古拉·威利斯 (Nicola Willis) 表示,她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烟草使用,以尽量减少任何附带损害。

“我们认为应该首先对烟草产品进行去尼古丁化,然后逐步淘汰零售业,”她告诉新西兰广播电台。

“就目前而言,提案是明年将烟草产品零售商的数量从 6000 家减少到 600 家。 那是……急剧减少,我们担心没有首先努力解决对产品中尼古丁的需求。”

年轻人更喜欢电子烟

法律只影响烟草卷烟,不包括对年轻人更有吸引力的电子烟。

新西兰哮喘和呼吸基金会 (ARFNZ) 对 10 年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 1.1% 每天吸烟,而每 10 人中就有 1 人吸电子烟。

该基金会对定期使用电子烟的比例首次从 2021 年的 20% 略微下降到 2022 年的 18% 的消息表示欢迎。

ARFNZ 首席执行官莱蒂夏·哈丁 (Letitia Harding) 表示,需要继续做出有针对性的努力,以“扭转”年轻人使用电子烟的趋势。

她在 12 月 1 日表示:“我们现在不能松开刹车。” ”

媒体图片 2014 年 4 月 23 日,一名男子在芝加哥抽电子烟。(美联社/Nam Y. Huh,文件/加拿大出版社)

哈丁在 2021 年表示,电子烟可能成为成年人帮助戒烟的有用工具,但年轻人容易获得电子烟“确实令人担忧”。

心脏病专家 Scott Harding 教授说,虽然电子烟的危害可能低于可燃香烟,但它仍然使使用者接触有毒物质,这些物质对健康有不利影响。

尼古丁等致瘾性化学物质对青少年来说非常危险。 由于他们的大脑仍在发育——尤其是负责决策和逻辑的区域——尼古丁会阻碍神经发育,使他们面临更高的成瘾风险。

在美国,爆发了 EVALI(电子烟或电子烟急性肺损伤),并在 2019 年达到顶峰,一些关于需要肺移植的青少年的轶事报道被公开。

在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统计局对 18 至 24 岁的人群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五分之一的人尝试过电子烟设备,而超过 83% 的人从未吸过烟。

哈丁呼吁收紧电子烟法规,并“迫切”希望看到电子烟中允许的尼古丁最大含量从 50 毫克/毫升降至 20 毫克/毫升,与欧盟水平保持一致。


2004 年 12 月 10 日,在新西兰奥克兰,作为 ACC 计划的一部分,一个人向吸烟者展示了新的垃圾桶。(Michael Bradley/Getty Images)2004 年 12 月 10 日,在新西兰奥克兰,作为 ACC 计划的一部分,一个人向吸烟者展示了新的垃圾桶。(Michael Bradley/Getty Images)
纳闻 | 真实新闻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