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中共在俄罗斯被制裁孤立后呼吁“自力更生”

  • 新闻
(纳闻记者钱明宇综合报导)

自美中贸易战爆发以来,中国一直强调自力更生,而在目睹西方国家于 2 月 24 日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实施严厉制裁后,中国实现这一愿望的紧迫性似乎变得更加强烈。

次日,2月25日,中共媒体《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坚持独立自主,开拓进取》的社论,主张独立自主,确保党永远胜利。

3月18日,另一家中共媒体《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关于“坚持独立自主”的长篇社论,再次强调“坚持独立自主”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4月11日,中共党刊《求是》网站刊登了一篇题为《从大历史观看坚持独立自主的意义和价值》的文章。 文章称,“坚持独立自力更生”是对习近平时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严重挫折”的深刻反思,呼吁“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对俄制裁令中共恐慌

北美投资顾问、中国问题专家孙迈克告诉纳闻,“美国联手对付俄罗斯的方式有点像杀鸡警告猴子。” 他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会招致美国及其盟友的全方位制裁,这让中共感到恐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国部前主任、现任康奈尔大学贸易政策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对《华尔街日报》表示,中共非常清楚地看到,西方列强迅速对俄罗斯采取了行动,而且非常团结。方式。

据国际制裁追踪平台Castellum.AI统计,截至4月29日,俄罗斯因入侵乌克兰而遭受制裁10128次,创下受制裁最严重国家的记录。 最严厉的制裁包括冻结俄罗斯美元资产、将一些银行从 SWIFT 系统中除名,以及对俄罗斯寡头及其家人的制裁。

据耶鲁管理学院统计,截至5月5日,全球已有近1000家企业宣布退出或减少在俄罗斯的业务。 行业涉及能源、汽车、金融、航空、矿业、重工、信息技术、商业咨询、会计、物流、娱乐、酒店、零售等领域。

中美脱钩迫使中共自力更生

美国时事评论员、中国问题专家吉达告诉纳闻,“尽管美国及其盟友全力支持乌克兰对抗俄罗斯,但其最终目的是削弱俄罗斯的力量,集中力量对抗中共。”

多伦多海外社区事务委员会下属文化中心主任迈克尔·孙说:“事实上,美国已经启动了与中共全面脱钩的计划,包括高科技、金融和出口。 当然,中共也在为脱钩做准备。 以粮食为例。 中共一直在囤粮,习近平一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握在自己手中,要保证饭碗主要装的是中国菜。”

高科技是中共最薄弱的领域之一,尤其是半导体技术。 出于国家安全考虑,美国政府已将1000多家涉华实体列入制裁名单,其中包括华为、中兴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以及多家中共中央企业,以防中共窃取美国关键技术。

郭念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讲师,博士。 来自北京大学的他在去年 10 月的一篇文章中写道,美国技术供应的中断显然对中国的关键企业和行业造成了损害; 华为与中国高科技被美国“扼杀”,凸显中国自产半导体产业扩大产能和高端研发的紧迫性。

杜克大学福卡商学院中国商业与技术教授丹尼斯·西蒙去年 6 月在一篇题为《四面楚歌的中国寻求更大的技术自力更生》的文章中写道,如果限制进口,那么缺乏国内供应来源,中国企业可能会在当前的国际分工中失去优势。

中共经常被迫自力更生

全球共产党始于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中的一群流氓无产者,而1949年窃取政治的中共也是从“赤贫落后”开始的。 中国共产党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卢翔在2018年9月得出结论,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全面向前苏联学习; 第二阶段,中苏关系破裂后,被迫自力更生; 第三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后,利用外资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 第四阶段,是自主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最艰难的阶段。

卢说,中国崛起的最大障碍是美国,因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他是在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为遏制中共发动中美贸易战后说这番话的。

2018年3月22日,特朗普宣布将对价值约6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以惩罚中国“窃取美国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美国将限制中国获得美国技术。

同年7月13日,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在出席中共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时承认,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仍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并强调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

自力更生将进一步孤立中共

2020年5月,在美国加大对中国科技产业遏制力度的背景下,中共被迫推出“双循环”战略。 习近平说,中国人要多花钱,国内厂商要多创新,减少对变化无常的国外经济的依赖。

2021年3月,中共启动“十四五”规划,其中包括在未来五年内每年增加7%的研发投入,实现科技自力更生。

《南华早报》3月6日报道称,自力更生一直是中国政府今年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在国际形势下贸易逆风和地缘政治复杂性更加强调自给自足的情况下。经济优先事项。

但西蒙教授警告说,“激励中国领导人实现更大程度的技术自力更生的当务之急有可能将中国进一步推向全球经济主流之外。”

纳闻记者Joyce Liang对此报道做出了贡献。


2021 年 3 月 17 日,一名员工在中国南通的捷捷微电子有限公司工厂生产半导体芯片。(STR/AFP via 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