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中国办“读懂中国”国际会议 自说自话另类“民主峰会”?

中国未受邀参加美国民主峰会,但日前在广州召开的一场“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宛如中国自办的另类民主峰会。中国领导人习近平通过视频强调“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分析人士表示,中国是一个有14亿人口的庞大社会,又是一个快速发展且位居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很多人对它的认识都是“瞎子摸象”,外界应该回归客观事实看待中国的发展而非主观理念的批评,才不会让东西方陷入越来越尖锐的思想交锋。

2021年“读懂中国” 国际会议12月1日至4 日在广州召开,习近平通过视频致词表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世界的历史进程,他提出,要“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

中国央视网报道,以此国际会议为窗口,“聆听中国故事,分享中国智慧,感受中国力量,正是让世界‘读懂中国’的关键。”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在会议的丛书发布会上表示,读懂中国是因应时代的需要,因为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往何处去有很多不确定性,一些西方国家总是把自己的逻辑强加在中国的身上,认为“国强必霸”,因此中国要主动让国际社会知道,西方的逻辑不是中华文明的逻辑。

郑永年还说,西方崛起的核心不仅因为经济总量、经济基数增加了,而且在于他们创造了一套建立在他们自己实践经验基础上的“读懂西方”知识体系,英国是这样,美国也是这样,所以中国崛起也需要确立一套以中国实践经验为基础的中国自身知识体系。

西方世界对中共存在误解?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研究项目主任李明江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指出,中国的发展与前途很大程度地由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决定,所以,如果想要了解中国,就必须对中国共产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价值观俨然成为国际政治的工具,外界对于中国的理解其实不够客观与全面。

李明江说:“从中国政治精英的角度来说,他们认为西方媒体,也包括西方的一些政治和社会精英,太多关注于中国的负面(评价),对中国取得的成绩,对中国的进步和发生一些好的变化,没有足够的去注意到,也没有从正面去评价中国过去几十年取得的一些经济社会方面的发展成绩。”

中国分析人士指出,中国正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中央,当世界将更多目光投向中国却又充满各种误解时,中国有必要向国际社会说清楚、讲明白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中国上海东亚研究所副所长王海良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指出,中国共产党发展过程大体上分为建国前、建国到改革开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后至今三个阶段,这一路走来,中国从一穷二白时期到现在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不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而是长期推动努力的结果。

王海良说,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一套经验制度,并且在改革过程中逐渐完善,包括拥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有其远大的目标,并且能够动员广大的人民齐心协力地来达成,当遇到困难危机时,会有来自传统文化力量的八方支援等。他说,中国共产党的这一套机制在中国很受用。

“但是在我们对外交往和互动的过程当中,其实越来越多的发现,有的时候存在了很多的误解、误区。我认为,实际上中国太大了,又是一个这个快速发展变化的一个大的经济体和这么庞大的社会,那周边多少有一点盲人摸象的感觉。”王海良说。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所主任凯瑞·布朗(Kerry Brown)今年6月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也提到,西方世界对中共存在误解,西方可能将中共视为一个西方意义的政党—一个只包含有限政治功能的团体,但中共在中国其实是一个全能的政党,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中共负责,这是很独特的地方,这种现象只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中,而中国又是现存这种社会主义体制下最大的国家。

王海良表示,特别是近两、三年来,西方主流媒体发表了很多中国的负面消息,虽然中国在改革过程中并不是毫无缺点,但中国人民的感觉普遍是正面的,用他的话说,如果中共真的这么糟糕,怎么可能有那么大的进步和那么多人民可以吃饱穿暖,所以负面评价是站不住脚的。

客观事实与主观理念

王海良认为,这些外部批评和媒体上的“嘴仗”,其实都不是来自于事实层面,而是思想理念冲突而形成的交锋。

他说:“我必须坦率地说,我发现有很多西方政治家,还有西方的一些精英人士,当然也包括我们中国大陆内部的一些人,他不是从事实层面来得出一个结论,而是从他的理念出发来看这个情况,也就是说,主观的作用要比客观事实的能量大得多,所以他没法正确地来估计、评判,就会陷得越来越深,矛盾也就越来越大,这个思想交锋就会变的很尖锐。”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研究项目主任李明江也说,中美应该要把注意力放在“治理”上面,而不是用意识形态相互批评对方的政治体制。

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教授范世平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中国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下,把自己当做“主”,将世界视为“从”,认为全世界都要来了解中国,而不是中国去了解世界,“读懂中国”会议就是出于“西方要来顺应我中国”这样的目的举行的。

这场会议抢在美国12月9日登场的“民主峰会”前举办,出席者包括俄罗斯国家杜马第一副主席伊万·梅利尼科夫、保加利亚前总统罗森·普列夫内利埃夫、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埃及前总理伊萨姆·沙拉夫、意大利前总理马里奥·蒙蒂、巴基斯坦前总理阿齐兹等15位国际政要,以及来自美俄欧和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专家,总共600多人用线上或线下的方式与会。

分析人士说,在中国未受邀参加美国主办的“民主峰会”的情况下,“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犹如一场中国自办的另类“民主峰会”,目的是要外界透过读懂中国共产党,来理解中国式民主。

在会议中,习近平提到,中国共产党将坚持人民至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弘扬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中美博弈的新场域

就在“读懂中国”会议的最后一天,中国国务院12月4日发布“中国的民主”白皮书。12月5日,中国外交部更发布“美国民主情况”报告,用 1.5 万字痛批美式民主。分析人士认为,中国这一连串的动作,就是想跟美国抢夺民主话语权,民主话语权也成了中美博弈的另一个新兴场域。

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教授范世平表示,中共在邓小平、江泽民以及胡锦涛时期,认为西方民主是个好东西,只是碍于中国国情,认为尚不适合全面实施,但他们并没有否定西方民主的价值或其存在的意义。在改革开放后到1989年民运时期的阶段,很多人甚至认为,中国有可能跟当时的苏联解体一样走向民主,但是后来并没有。

范世平表示:“那到了习近平时期,他是根本地否定了西方的民主政治,意思就是说,西方民主政治没有什么优越性,他否定西方民主体制,然后来凸显他自己体制的优越性,等于是把中国的民主跟西方的民主做了一个切割,我(中国)可以诠释我所谓的民主。”

范世平说,在习近平上台之前,中国曾经想要转变成类似于新加坡的开明专制,或是所谓的新威权主义,就是虽然没有民主,但是有法治和自由。但是习上台之后,他完全否定自由与法治,他不走新加坡模式。法治是为中共服务,而且也没有司法独立,这可以从中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2017年公开抵制司法独立的发言可见一斑。

学者:习对西方民主嗤之以鼻

范世平认为,习近平对于西方民主是嗤之以鼻的,虽然对未获邀参加美国民主峰会或有不悦,但他实际上更多的是不屑参加。范世平指出,尤其是,缅甸军头跟中国外长王毅见面之后就逮补昂山素季、阿富汗神学士政权成功地把美国赶走让中共势力得以进入,以及香港国安法通过让中共成功抵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香港的影响并保住香港体制的稳定等等事件,都令习近平对自己上任后,能够成功地把中国共产党体制向外输出到其他地方并取得成就,感到相当自豪。

范世平说:“中国未来的确可能自己也会召开一个民主峰会,他自己重新定义民主,然后甚至找一些比如说像北韩(朝鲜)、缅甸这些国家。其实习近平他也非常自豪,就是说他上任后,他的某种体制输出也是成功的。”

按照目前西方对国家制度的划分,中国属于“威权”国家,上海东亚研究所副所长王海良说,东西方政治体制的好坏,就跟鞋子好不好一样,要穿的人自己才知道,所以中国没有必要一定去痛批美国的民主,也不要因为美国的民主最近表现不好,就认为它打从一开始就不好,不如留给参加美国民主峰会的第三方去做比较和鉴别。

纳闻 | 真实新闻与历史:中国办“读懂中国”国际会议 自说自话另类“民主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