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3 万小时——这是你一辈子花在开会上的时间

作家叶永烈: 欲除“左毒” 终难脱离体制束缚

二十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二十一岁写出畅销科幻小说。当时仍在北京大学就读的叶永烈本该继续撰写科普作品,但八十年代的一场政治运动彻底改变了他的写作生涯。在他的后半生写下了陈云、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共领导人传记的叶永烈周五在上海病逝,享年八十岁。 中国媒…

3 万小时的具体算法是这样的:假设一年 50 周,职业生涯前 10 年每周开 3 次会,每次 2 小时,共 3000 小时;从第 10 年到第 20 年每周开 5 次会,每次 2 小时,共 5000 小时;从第 20 年到第 30 年,进入决策层,每周 5 次会,每次 8 小时,共 2 万小时。全部加起来大概就是 3 万小时

这个算法来自一本叫做《如何开会不添堵》的书,虽然细节值得商榷,但开会确实占据了我们大量的工作时间。尤其在互联网行业,甚至流传着「白天上班开会,晚上加班干活」的说法。
既然我们注定要在会议室蹉跎相当一部分生命,那想办法提高这部分生命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开会不添堵》这本书的主题就是教读者如何引导会议,提高会议效率。
这是一位日本作者的作品。之所以要强调日本作者,因为这本书写得实在太日本了,不但行文风格和谋篇布局很日本,书里还穿插了许多漫画,作者甚至还顺手塞了一个青春职场励志爱情小故事在里面。


真的有漫画,服不服

用故事夹藏职场技能方法的书不少见,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降低阅读门槛,用故事情节把读者伺候得很舒服。弊端就是啰嗦,而且读多了产生依赖感,读其他书会有障碍。
作者在开篇处解释了自己这么做的原因,他认为关于会议引导方法论的书有很多,之所以不好用,主要原因是缺乏有血有肉的范例。没有可见的范例,只有框架和模型,读者必然无法形成具体印象,更别提实践了,所以他要用一个具体的故事来串起自己的内容。
他说得特别对,我读过不少跟会议相关的工具书,听说过一堆分析模型,什么 SWOT,3C,4P,六顶思考帽,工作十几年几乎一次都没用过。尤其是那个六顶思考帽,其中一顶还是绿色的,怎么憋住不笑场?
《如何开会不添堵》这本书没有按部就班给一个庞大的会议框架,而是从职场小人物如何悄无声息通过一些细微的切入点逐渐介入引导和改进会议效率的角度,教我们怎么做。
他充分发挥了日本人对情绪充分敏感的优势,处处想着怎样帮助不敢在会议上说话的年轻人逐渐建立影响力,挺贴心的。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很多人会被差遣记录会议纪要或备忘,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通过确认会议结论和待办事项,帮助大家一起确认会议目的,跟进会议后续进展。
在这些步骤的操作上,作者的描述并不空泛,而是给了具体的操作工具。比如说到「确认会议目的」总是感觉虚头巴脑,书里教我们换个说法,不是问目的,而是问会议结束条件,也就是「这个会怎样才算是开完了」?这样更容易落到具体性结论,而不是一些玄了吧唧的过程性描述。
通过结论入手之后,作者又教我们如何在过程中利用「白板抄写」这一工具理清会议讨论过程中的逻辑,让与会人员的思路可以始终保持在同一层面。


抄写样例,「问」标注的就是开会中常常会脱离主线展开讨论的部分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自己在会议中即便不做抄写也有了搞清楚目前讨论焦点的思考框架,即便跑题也可以是受控的跑题,而不是完全完全放飞自我。
书的最后又给了我们一个做会议准备的工具,通过问 8 个问题,完成必要的会议准备,保证会议质量,也很实用。

限于篇幅,我也就不展开了,大家如果感兴趣不妨找一本来读读。这本书读起来很轻松,半躺着听个音乐,连带上小憩和上厕所的时间,估计小半天差不多就够了。如果真的能用上书里的一招半式,可能很快就可以从会议上把读书花的时间省出来,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当然是抽奖,虽然阅读量每况愈下,出版社依然慷慨赞助,这次要感谢图灵教育的支持(查看图灵教育 5 月书讯),抽奖送 4 本,另外会从留言中挑出两条有趣的留言,再送 2 本,欢迎大家在留言中分享一下自己关于开会的痛苦经历或介绍自己驾驭会议的小妙招

祝周末愉快!
题图:Photo by Charles Deluvio on Unsplash
    阅读原文
    纳闻 | 真实新闻与评述:3 万小时——这是你一辈子花在开会上的时间
    特朗普重申不想与习近平谈话 对贸易协议失去少许支持

    美国总统特朗普5月15日在前往戴维营度周末前于白宫接受采访时表示,当下不愿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谈话,并指对美中两国 年初达成的“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失去少许支持”。 特朗普13日在接受福克斯商业频道专访时提出,对中国未能成功控制住新冠病毒暴发感到“非常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