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她去世18年,还有人敢“蹭热度”?

  • 新闻

最近,赵文卓的新闻频频引人关注。

其中有不少人提及赵文卓和梅艳芳的恋爱往事。

2003 年 12 月 30 日,TVB 的晨间新闻报道梅艳芳逝世的消息,令梅姐的粉丝们都措手不及。

关于梅艳芳,蝉主觉得今年最值得关注的,是属于她的同名传记电影《梅艳芳》。

我们终于有机会看到,这部在选角上就花了三年以上的时间,经过家人授权、准备多年的传奇故事。

新人演员王丹妮饰演梅艳芳风华绝代的一生。

金像影帝古天乐饰演梅艳芳挚友 Eddie 刘培基,同为影帝的林家栋则饰演华星唱片公司总经理苏先生,而金像影后杨千嬅饰演唱片部经理 Florence 陈淑芬。

预告片所选用的背景音乐,是梅姐告别演唱会的最后一曲《夕阳之歌》。

梅姐在圈内一直人心所向,好朋友这样形容她:

成龙:说话很直,也很明白我;

张国荣:坦诚待人,敢作敢为;

刘德华:宁天下人负她,她莫负天下人;

张学友:非常有义气;

草蜢:她需要我们,我们都会 stand by;

杨紫琼:如果我是男仔,我一定爱上她。

在外人眼中,她是女中豪杰,但梅艳芳自己说:

我觉得梅艳芳是外表强内心很弱,她不厉害只是有点小聪明。

香港的 ” 大姐大 “,也经历小歌女之路

从一出生开始,梅艳芳就没有见过爸爸。

家庭窘困,妈妈一人带着四兄妹,为了补贴家用,4 岁半的梅艳芳和姐姐梅爱芳就已经是在香港荔园小剧场卖唱的小歌女。

两姐妹感情深厚,白天上学,晚上就去歌舞团赶台唱歌,直到半夜。

梅姐自小就很成熟和懂事,没有同龄人的纯真童年,她的玩乐时光全部用来贡献舞台,博取观众掌声。

练得一身的好歌舞,梅姐面对镜头也从来不会怯场。

但以前的社会舆论中,唱歌卖艺的人很难得到尊重,梅姐成了饱受歧视的 ” 小歌女 “,同学父母都会要求自己孩子离她远一点。

《歌之女》唱的就是梅艳芳的歌女灰色童年。

” 我记起当天的一个小歌女,她喜欢观雨飘,也许她喜欢知当雨给风吹,路向可变得出意料,或有天她都可叫座,她也许有天不再饿,或有天戏衫不破,听众不只半个,她是我当天的她今是我。

直到 1982 年,梅姐的命运才发现转折。

她参加了香港第一届 ” 新秀歌星大赛 “,19 岁的梅艳芳凭着一首《风的季节》夺冠。

冠军奖座上由此刻下了梅艳芳的名字。

在娱乐圈,起于微末发于华枝的梅艳芳,从小就懂事,成熟,多才多艺。但她自己也说,如果小时候幸福一点,她也不会走上这条路。

确实,如果可以,谁又愿意独立于天地?

像《女人心》所唱:

” 连造梦亦未敢想象,我会这样硬朗,但是又怎可使你或我失望 “

5 岁不到就要登台卖艺,养家糊口。

如果可以再重选一次,梅姐说不要回到十几岁前的时候,因为太苦了。

尽管梅妈一直传出不好的风声,但当时梅姐的心中还是觉得。

身为家庭的一份子,赚多点钱,今天的饭菜可能就丰盛点,家人就会吃得开心点,有钱交房租,就已经很好了。

无论压力再大,她也从来不会在妈妈面前哭。

梅姐对家人的好,张国荣也看在眼中,他经常都希望梅姐家人能知道这份好。

百变梅艳芳,也是悲情女人花

梅姐的形象,一直以百变著称。

当年黄霑是新秀歌星大赛的评委,他认为梅姐的低沉女中音非常有可塑性,直接给了满分。

华星签约梅姐后,梅艳芳的拘谨让很多人都不看好,直到黄霑和顾嘉辉为她打造出一首《心债》。

在金曲霸榜了 43 周之久,72 万张的累积销量,刷新了香港个人销量的纪录。

在红馆开个唱,连开 15 场又打破了新人的场数纪录。

刚出道的时候,梅艳芳还没被称为 ” 东方麦当娜 “,甚至港媒对她 ” 邻家少女 ” 的形象,都是铺天盖地的质疑。

多亏了挚友刘培基,梅姐才抹去了公司为她设立的 ” 邻家女孩 ” 固有形象。

梅艳芳一开始曾向刘培基袒露心声:” 我很丑,我从小就十分害怕照镜子。”

在第二张专辑《赤色梅艳芳》中,刘培基更是大胆为梅姐设计了 ” 放火烧山 ” 的封面形象。

梅姐不用大头照做封面的史无前例,再也没有人喊她是 ” 第二个徐小凤 “。

专辑不仅获得白金销量,也为日后 ” 百变天后 ” 的形象打下基础。

梅姐到了《似水流年》梳男头戴墨镜的形象,更是带起了一股中性审美。

日后无论是潇洒、妖治甚至异国风情,梅姐都完美 hold 住。

1987 年,24 岁的她第二次重返红馆。

当时连开 28 场演唱会,那种拼劲被外界称为” 梅廿八 “,但很快就被她自己再次打破记录,被改称为” 梅三十 “。

直到 1990 年,梅艳芳宣布不再领取关于歌唱竞争类的奖项。

梅姐的歌唱生涯,连续五年夺得最受欢迎女歌星,唱片销量超 1000 万张,也举行过超过 200 场个人演唱会。

” 一代歌姬,四料影后 “

许多人听到这八个字,都会第一时间想起梅艳芳。

但拍电影对梅姐来说,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她并不是天生就会演戏,而是凭着一点天分,再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才把角色做好。

蝉主最喜欢梅姐的电影是《胭脂扣》,这部可以说是梅艳芳的” 封神之作 “

当年凭借《胭脂扣》,梅姐一举拿下金龙奖、金马奖、金像奖和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获得了四料影后。

梅姐虽然一直都说自己不漂亮,但她生前最爱的,就是《胭脂扣》如花的造型。甚至说,将来如果过世,希望将 ” 如花 ” 造型的剧照作为遗照。

的确,梅艳芳演活了如花。

往后无论是《钟无艳》的齐宣王,还是《审死官》《英雄本色 3》等等的经典电影,不可否认,梅艳芳在港片的黄金时代,也曾留下浓厚的一笔色彩。

” 几经似水流年,从坏女孩到妖女,纯朴、惊艳、沧桑、妖治、性感、反串,轮流登台,各领风骚。”

哥哥张国荣说,在梅艳芳身上的 ” 姣,靓,正,型 “,在香港来说很有代表性。

她也曾用 ” 友情岁月 ” 来形容自己 20 多年在娱乐圈闯荡的成绩,在她身上的老派江湖侠义,刘培基说梅艳芳是 ” 女孟尝 “。

梅艳芳也是张曼玉在娱乐圈最喜欢合作的演员,因为梅姐足够豪爽,没有妒忌心。

梅姐一直都说,要嫁就要嫁刘德华这种类型的,家庭型男生,好顾家。

可惜,无论是近藤真彦还是林国斌,亦或是最后差点结婚的赵文卓,到最后都不是梅姐的真命天子。

梅艳芳由 25 岁开始就希望有个家庭,这对她来说是一个适当去结婚,生儿育女的时间。

直到过了 28,接近 29、30 岁,每过一年,她的心就枯一截。

因为童年成长的艰辛,梅姐一直都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家。甚至如果遇到一段非常可靠的爱情的话,她可能会放弃一切,包括事业。

” 哪个看透我梦想,是平淡 “

但其实,她不是没机会结婚,只是错过了。

刘培基在采访里说过,在爱情里,每一次受伤,是因为她付出了太多,但她自己从来不会后悔。

2003 年 9 月,梅姐亲口证实,自己患上了子宫颈癌。

2003 年 12 月 30 日凌晨 2 时 50 分,巨星陨落,梅艳芳因子宫颈癌病逝,终年 40 岁。

刘德华亦为梅姐的雕像底座亲手题字:” 香港女儿梅艳芳 “。

《胭脂扣》的作家李碧华写悼文:”再等十年百载,也出不了另一个梅艳芳。”

当年如花俏,迷住十二少。

虽然往后的石塘咀没有倚红楼没有金陵酒家,没有如花没有十二少,也没有梅艳芳和张国荣。

但梅艳芳用她的一生告诉了我们,什么才是流行传奇。

18 年后芳华今犹在,

似是故人来

梅姐的传记不是没有拍过,但出来的效果总是形似神不似,故事混杂。

18 年后,有人曾经质疑再拍传记电影,是不是又在蹭热度,消费梅艳芳。

但其实多年前,梅姐就曾经对江志强提过想拍一部传世电影,可惜还没实现,梅姐就逝世了,这个心愿也成为了双方的遗憾。

2003 年,江志强甚至联系好张艺谋,《十面埋伏》里有一个好角色要留给梅姐,2004 年开拍。

可惜,梅艳芳没有熬过 2003 年,但梅姐的” 艺、情、义、侠气 “一直留在江志强心中,甚至不惜花三年时间去选角。

传记电影的预告里,一曲《夕阳之歌》,又勾起大家对梅姐的记忆。

回应了多年前,梅艳芳留下的问题:

” 一阙夕阳歌,可曾想起我 “

当年梅姐知道时间不多,仍然坚持带重病忍痛开 8 场告别演唱会,以歌会知音。

梅姐跟刘培基说想要一件婚纱,遭到反对后,梅姐只说了一句话:

” 不能不做,不做的话,没有机会再做了。”

那一晚,婚纱就是唱《夕阳之歌》所需,这首歌也可以说是梅艳芳的心声。

梅姐常常都觉得夕阳和黄昏很漂亮,但很短暂所以要珍惜。

她说她一辈子穿过很多次婚纱,但没有一次属于自己,虽然是遗憾,但她有 ” 我们 ” 的爱,她的遗憾被填补了。

看过这场告别演唱会的都会有印象,最后梅艳芳提起长裙,拖着婚纱裙摆,一步步走向台阶。

最后转身,和所有人进行了告别:” 拜拜 “。

八场演唱会,梅姐腰围一改再改,或许很少人知道,大门后,其实是刘培基在等着梅艳芳。

刘培基从来不设计婚纱,但这件婚纱却是用尽了他心中所有爱。

因为这是一件告别的婚纱。

梅艳芳提长裙挥手说拜拜的一幕成为了粉丝心中难以抹去的记忆,也成为了不可取代的经典。

我们不知道电影能否将梅艳芳的百变魅力再重现,也害怕镜头将再次聚焦梅艳芳的传闻,但我相信粉丝希望看到的,是梅姐身上的精神,那股韧劲。

事实上,梅艳芳也永远无法被某个标签定义。

希望电影能让更年轻的一辈人知道,娱乐圈曾经有梅艳芳这样的传奇人物存在过。

梅艳芳在大家心中能长存,是因为她早就把自己嫁给了 ” 我们 “,嫁给了音乐,嫁给了舞台。

” 她不欺场,不退缩,成就八场经典绝唱演出,披起婚纱,赴上长梯,与舞台同偕白首,挥别而去。”

纳闻 | 真实新闻时事动态:她去世18年,还有人敢“蹭热度”?
相关推荐: 习近平主导的“三次分配”是打劫 政府缺钱借人民名义敛财

8月24日,据自由亚洲电台报道,中共总书记习近平近日提出了“共同富裕”的说法,这是自邓小平提出“一部份人先富起来”之后的重大转向。习近平提出为了达致共同富裕,要利用“三次分配”的制度安排。这个安排能实现中国的共同富裕吗?在企业与个人掏钱捐出善款后,又要如何确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