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 新闻
女人拿性讲脱口秀,光宗耀祖,写进族谱

编者按: 当你看见这样一个视频:一个女人拿着话筒在台上分享自己的性经历,声情并茂地描述她如何在糟糕的性体验之后成为一条“床上死鱼”,约炮又不幸约到性无能的男人。你会作何反应?是和台下的观众一起发出会意的笑声和欢呼,还是皱起眉头大骂“这种东西也能过审”? 上面这…

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一、奶舅及团队

新书正式与大家见面

2021 年 5 月 31 日,奶舅新书《孩子的一生早注定:跟奶舅学幼儿习惯养成》正式与大家见面。基于近 10 年的行为决策理论研究和对大量幼儿行为追踪研究,奶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常见的养育误区、幼儿行为习惯形成理论基础,以及幼儿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方法。 

其中,幼儿习惯和能力培养部分,值得每位养育者精读,并将收获的知识运用在养育实践中,从而减少亲子间的冲突, 帮助幼儿更好地发展。

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幼儿阶段能力和意识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幼儿良好的作息和生活习惯,可以为后续能力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幼儿各种意识发展和能力培养,都与养育场景和养育方式密切相关。在亲子互动过程中,养育者需要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并做出策略调整,以帮助幼儿更好、更全面地感知世界、理解成长和适应未知。

奶舅走出一个重要又崭新的领域

很高兴看到奶舅吴斌走出一个重要又崭新的领域,你的工作别开蹊径,研究的方向并没有得到我们大家足够重视,而你特别注意到了,并全身心投入到该领域的学术钻研和知识普及。奶舅吴斌的工作不但是对成人知识的更新,也是对现今早期教育的补足,并赋予了科普新的意义。

乍一看“奶舅”这个词难以表达他工作的贡献和价值,但转念一想,这也未尝不可。从科普角度来看,“奶舅”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使别人的孩子、祖国的孩子、未来的孩子成长的更好。这样你想想看,“奶舅”这个笔名和形象深入人心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杨焕明(基因组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的教育过程是复杂且环环紧扣的系统工程。良好的、正确的幼儿和小学教育可以让我们的下一代发展有更多可能性,也能为更好地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

相信奶舅吴斌的工作会引起社会对幼儿教育的更多思考。希望能有更多像奶舅吴斌及其团队的研究专家认真研究有我国特色的、不同阶段人的认知规律,出更多成果,以促进我国教育的改革和高质量发展。

——刘焕彬(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应该使人的生活更加和谐与幸福。此书很好地把心理学研究和实践结合,给年轻的养育者群体,提供了更科学完善的幼儿领域研究成果和指导方案。期待有越来越多像奶舅吴斌这样专注于细分领域的专业人才涌现,为社会提供更多真正服务于民众的心理学知识。

——张侃(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长) 

年轻父母越来越注重科学育儿,但信息传播广泛,大家获取到的很多知识是不正确的,甚至可能存在误导,所以建议大家一定要选择权威专家写的书籍,沉下心来好好学习。奶舅吴斌及其团队基于幼儿发展规律,并结合现实养育场景,为有责任和爱心的养育者准备了一本指导性很强的科学育儿书。

——张思莱(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原儿科主任,主任医师) 

微博发声

2020 年“六一”,奶舅发布幼儿发展报告《制约 1-3 岁幼儿发展 的十问题、十现象》,报告追踪和观察案例总数103个,持续时长3年,共5万字,系统阐述了我国1-3岁幼儿发展过程中,极易被忽视且不利于幼儿发展的问题及现象。该微博单条转发超过1.1 万人次,阅读量超过750万。 

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2019年“六一”,奶舅在微博发布了【我国第一份幼儿心理发展报告】,用2年时间全职带外甥并深度观察研究,通过11.5万字,系统阐释了幼儿早期决策模型的形成过程。该微博单条阅读量超750万。

而你现在看到的这份幼儿发展报告《不可忽视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及应对 》,是奶舅为1-3岁幼儿精心准备2021 年儿童节礼物。报告追踪和观察幼儿案例和家庭总数187个,持续时长4年,共5万字,系统观察和分析在现实养育场景中,我国幼儿与养育者之间因发展错位和养育滞后造成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及应对方式。 

除了每年“六一”数万字的幼儿发展报告干货,@奶舅 _ 吴斌 微博的粉丝们,看到 # 奶舅新书专栏 #、 # 奶舅被迫营业 # 等话题词,一定很亲切。奶舅团队坚持科普宣传,每天都会通过 @奶舅 _ 吴斌 微博、 公众号【奶舅吴斌】等自媒体发布幼儿发展原创文章,让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切实服务于广大养育者及幼儿,原创科普内容阅读量已超 6.5 亿次。 

别拖到青春期才关注孩子发展

如今,青少年的发展及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关注。但实际上这些问题,是个体和家庭、社会过去十几年问题积累的一个结果,只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就像是只关注结果,是远远不够的。

换句话说,等孩子发展到了青春期,家长或专业人士再尝试做些什么,其中阻力和难度即便不说,大家都能想象得到。需要更多家庭、学校,以及整个社会,共同关注人类早期的发展及出现的问题。

奶舅及团队专注1-3岁幼儿发展追踪研究,过去4年追踪研究幼儿及家庭近200个,分析幼儿文本案例1000余个,研究成果得到30万养育者、相关领域院士专家及领导的关注。奶舅团队的学术研究、科普宣传,也使得越来越多母婴和教育账号,不敢随便在幼儿领域发言,有效避免了大众和家长被误导。 

与众不同的 2020 

作为幼儿发展研究者,2020年,奶舅获评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心理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因在心理扶贫事业中贡献突出,2021年4月 30日,奶舅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技扶贫和脱贫攻坚表彰活动中,获荣誉证书。 

奶舅团队坚持在微博发声并更新原创科普文章,获得2020年微博十大科普大 V 的荣誉。 

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此外,作为青年学者代表被邀请参加了广东省全国科普工作先进表彰大会。奶舅在会上与广东省科技系统的领导、院士和专家们,分享这些年在幼儿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普宣传方面的工作,得到了他们的一致肯定和表扬,并希望奶舅可以配合“十四五”规划,为大湾区多提供幼儿领域的专业报告和科普宣传方案。

奶舅也受邀返回英雄的城市武汉,参加第十五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 (ICG-15),做了题为《疫情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报告。 

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2019年10月起,奶舅不再是一个人坚持幼儿发展追踪研究,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受奶舅的学术坚持和个人经历影响,主动申请并经过层层选拔,加入了奶舅的团队。 

其中,研究团队不断发展,现有16名博士、硕士、本科生,他们来自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拥有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等专业背景。除追踪研究外,团队定期梳理幼儿相关的权威中外文实证研究文献,撰写并发布高质量的前沿文献述评,帮助更多养育者。 

奶舅也将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系合作,培养幼儿领域实践应用及心理学科普创作专业人才,为心理学的科普宣传工作、实践应用和国家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储备更多优秀的人才。


二、奶舅幼儿追踪研究及发现

近两百幼儿案例观察及追踪研究

4 年前,奶舅从国外回来全职追踪观察小外甥,正式投身幼儿行为追踪研究领域,而在此之前,国内并没有专业人士投身该领域。 

2019年5月31日,奶舅发布了11.5万字追踪研究报告——我国首份幼儿发展报告《可改变的人们》,系统阐述了幼儿决策模型形成过程。2020年5月31日,奶舅及团队基于103个幼儿追踪案例,发布了幼儿发展报告《制约 1-3 岁幼儿发展的十问题、十现象》。 

4年来,奶舅及团队共观察和追踪了187名幼儿及其家庭。今年“六一”,奶舅对外发布最新幼儿发展报告——《不可忽视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及应对》,共5万字,系统阐述现实养育场景中,亲子发展错位导致的各种问题和现象,以及应对办法。 

为保护孩子和家庭隐私,绝大部分研究报告和记录内容仍在保密期内,今年“六一”只公开奶舅及团队过去 4 年,对幼儿案例追踪过程中发现的亲子发展错位相关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办法。 

采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和流程

特此申明,安全与科学、尊重与理解,是奶舅团队进行幼儿及其家庭追踪的遵旨和出发点。为保护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和人为伤害,奶舅团队对幼儿案例观察不借助任何外接设备,仅限在互动过程中对幼儿及其主要养育者的日常行为进行观察、理解和引导。

从接触幼儿前、开始、持续和退出观察,都有科学系统的方法和流程,且干预方式主要分三种,一是奶舅团队充分了解情况后,与幼儿在家庭环境里互动做任务;二是奶舅团队现场指导养育者与幼儿做亲子互动,在家庭或陌生环境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三是家庭访谈,以及培养思路和方法的指导。 

在观察过程中,奶舅及团队会对幼儿行为、亲子互动过程、家庭环境设置等方面,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经持续观察,奶舅团队会记录所有和孩子互动过程的内容、遇到的情况,以及事后回溯并整理出相对应的思路和办法,根据幼儿发展规律和家庭实际情况提供科学专业的养育指导。

追踪研究数据统计情况

此次奶舅及团队幼儿发展追踪研究成果中,持续时长47个月的案例1个,持续18个月的案例18个, 持续12个月的案例6个,持续超过6个月的案例24个,持续一周案例35个,单次且持续1小时以上观察的幼儿案例103个,总案例数187,共完成超40万字幼儿发展追踪报告。 

除去不可公开案例19个,此次可公开幼儿案例数量共计168个。具体数据分布,如下图: 

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养育滞后及亲子发展错位

现实养育场景中,育儿过程充斥着亲子矛盾,而这些矛盾不断冲击着亲子关系。养育者错误的应对方式 , 不但让自己疲于应付亲子冲突和问题,还会严重阻碍幼儿的早期发展。妥善处理亲子矛盾,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不仅有利于提升养育自信及养育体验,更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不可忽视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及应对》发布了奶舅及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奶舅及团队通过以下四个研究,系统分析并阐释了幼儿阶段的亲子冲突及相关发展问题: 

研究 1,亲子关系与养育滞后现象。 

由于幼儿阶段发展速度极快,养育者在亲子互动过程中的策略调整慢,出现养育滞后现象。养育滞后又在幼儿不同发展阶段,引发了诸多亲子冲突和养育误区。奶舅及团队过去4年,共对187个幼儿家庭做追踪和观察,并通过2个子研究(研究1.1亲子关系与养育滞后现象,研究1.2亲子关系与幼儿发展规律),详细梳理和分析了在现实养育场景中,养育滞后导致的常见亲子问题和现象。 

研究 2,亲子冲突与策略应对。 

亲子冲突是指,在亲子互动场景中,养育者与幼儿在想法、意图、情绪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在现实养育场景中,由于养育者处于强势的一方,养育方式和应对策略较为稳定,幼儿的各种能力和技巧又在快速发展,亲子间对于各种概念、现象和行为的理解不同,引发各式各样的亲子冲突。为此,我们做了2个子研究(研究2.1幼儿行为策略发展,研究2.2亲子冲突与应对策略发展)。 

研究 3,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亲子互动过程中,养育者与幼儿会在沟通交流、情绪理解、情感表达和行为策略等多个方面,出现明显的发展错位,导致冲突不断,阻碍着幼儿的发展,影响着亲子关系的建立和健康发展。过去4年我们对1207个1-5岁幼儿案例分析和梳理,系统论述了亲子发展错位现象,以及不同发展阶段养育者的应对思路和办法。 

研究 4,幼儿发展 8 阶段。 

奶舅及团队过去4年,对187个幼儿及其家庭持续追踪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了幼儿发展8阶段理论,即幼儿从6个月到3岁之间,有8个明显的行为发展阶段(3个生理发育阶段、3个心理发展阶段、 2个适应未知阶段)。养育者需要根据幼儿所处的发展阶段,为其提供科学合理的生活场景设置、有效的亲子互动方式,以减少不必要的亲子冲突和问题。在接下来的报告篇章中,将详细阐述以上发现。 


三、亲子关系与养育滞后现象

现实养育场景中,亲子关系如何更好建立和发展是养育者与幼儿都不得不面对的。良好的亲子关系不但有助于养育者对幼儿的了解和教育,还能帮助和促进幼儿早期情绪情感和能力的快速发展。

然而,由于幼儿阶段是毕生发展速度最快的阶段,但养育者受限于对幼儿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不足,培养方式和策略的调整速度,普遍滞后于幼儿的实际发展速度,出现了养育滞后现象。

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养育者的培养方式和策略调整不及时,很大程度上让养育者严重错误判断和估计幼儿的实际发展状况。甚至,我们追踪到不少由老人参与养育过程的家庭,培养孩子的思路和方式,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经验技巧,其观念和方式对幼儿的发展带来严重的阻力,而不自知。

我们在追踪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养育滞后现象造成的亲子冲突问题,使养育者陷入疲于应付亲子关系建立过程中的种种困扰和问题。幼儿快速发展,养育者持续同一种养育策略不改变,出现对孩子的发展错误判断和评估的问题,人为影响和制约了幼儿的早期发展。

比如,我们在宁夏追踪的一个典型案例,小男孩2岁半和奶奶一起生活,在与幼儿互动和评估之后发现,其语言和情绪表达等多个方面,都有明显迟滞的问题。但与主要养育者访谈时,奶奶却不认为幼儿有什么问题,反而觉得自己孙子总会做出让自己惊讶的行为和反应,孙子很聪明发展得很好。

现实养育场景中,养育滞后现象和相关的亲子冲突问题最直接的影响是,加重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矛盾与误解。由于家庭教育注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学校更强调集体和规则意识的培养,某种程度上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冲突。如果养育者没有注意到养育滞后现象造成的不好后果,在幼儿进入学校接受集体教育时,会让各种问题和冲突集中暴露出来。

此时,不管是养育者、教育工作者或是幼儿研究者,尝试解决幼儿或亲子问题时只会越来越困难。 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等孩子发展到青春期,家长或专业人士再尝试做些什么,其中阻力和难度即便不说,大家都能想象得到。

基于以上现象,奶舅及团队在过去4年,对187个幼儿及其家庭进行了追踪研究,并通过幼儿阶段亲子关系与养育滞后现象、亲子冲突与策略应对、亲子发展错位理论、幼儿发展8阶段等四个研究,尝试探究幼儿阶段亲子冲突和应对策略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3.1、养育滞后导致的常见亲子冲突

幼儿阶段应对亲子冲突的策略如何发展,又如何影响亲子互动和亲子关系的建立?这些问题既是养育者和幼儿相关从业者关心的话题,也是我们研究者最希望解答的问题。

在亲子关系的建立过程中,随着亲子间能力发展、经验和技巧方面的变化,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亲子冲突问题。也因此,亲子冲突问题成为研究亲子关系的核心,但应对亲子冲突的策略会因人因家庭而异,这使得幼儿发展和亲子关系问题变得极为复杂。

当养育者对幼儿阶段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规律不够了解时,亲子互动中常会错误估计,进而采用不正确的方式应对幼儿遇到的问题,造成亲子冲突极易快速升级,影响和制约幼儿的早期发展。

这一章,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幼儿阶段因养育滞后,造成的常见亲子冲突和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养育现象。

3.1.1、事倍功半叠音词

现实养育场景中常会观察到,养育者在与幼儿沟通交流时使用诸如,“吃饭饭”、“喝水水”、“睡觉觉” 这类叠音词。这种与幼儿沟通的发音方式,不但让养育者因改变原有发音方式而额外付出更多精力体力,还不会拉近与幼儿之间的距离,甚至会在幼儿语言学习和沟通能力发展过程中,起到错误示范和负面影响。

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出现“事倍功半叠音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养育者对幼儿发音方式和语言能力发展,存在误解和偏见,并误以为频繁使用叠音词可以与幼儿更好地沟通。这导致幼儿在学习非叠音词和短句表达时,养育者没有及时调整养育策略,出现养育滞后的现象。

或许对于很多与幼儿相处的成年人来说,为了表现和孩子亲近或者从幼儿视角看待事物,会不自觉地发出叠音词,或者奶声奶气的声音。甚至还有一些人,会觉得奶声奶气就是和孩子沟通交流最好的方式。

然而,温柔并不等同于奶声奶气和频繁使用叠音词,单纯声音模仿只会让养育者变得“四不像”, 互动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且本就是自己不常用不熟悉的发音方式,长时间使用只会增加养育者的身体负担,并不会有更多益处。如果希望孩子在语言上发生质的发展,需要养育者给孩子呈现更加丰富的语言环境。

因此,养育者嗲声嗲气并不是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正确打开方式。养育者用自己常用和擅长的方式发音,正常表达才更有助于幼儿快速习得语言技巧和规则。并且,理解孩子的语言和行为,不是站在自己视角简单模仿孩子,而是多熟悉了解孩子的发育和发展特点。

具体解决办法,详见奶舅新书《孩子的一生早注定:跟奶舅学幼儿习惯养成》。

3.1.2、你觉得冷不等于孩子也冷 

我们在追踪过程中发现,养育者常会通过自身的感受来判断幼儿的身体温度,以决定是否增减衣服。 这种现象在那些由老人参与养育的幼儿家庭里更常被观察到,幼儿也会因为养育者错误地估计了体感温度,出现感冒等问题。

出现“你觉得冷不等于孩子也冷”的养育误区,最根本的原因是幼儿生理发育和体感温度变化和养育者的判断出现偏差,养育者对幼儿是否增减衣服的判断,滞后于幼儿的实际需求,出现了养育滞后现象。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会基于自身偏好和感受来猜测和评价他人,这是极普遍的一种现象。然而,这个行为对他人却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友好,特别是在亲子互动过程中。因为每个人的个体差异、迥异的各类偏好和无法被复制的后天成长环境,使得我们用自身感受和偏好去判断他人的成功率很低,更多只是单纯的巧合。

现实养育场景中,养育者常会通过自身体质对温度的感受,来判断孩子热不热,这种做法其实是错误的。由于老人和幼儿在生理感受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种问题也使得很多由老年人带的幼儿,不得不遭受本不该有的生理上的“摧残”和负担。 

夏天给幼儿穿棉袄的现象虽看着可笑,但却真实发生着。出现这种养育滞后问题,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社会特点,由老人帮忙带孩子是很常见的事情;另一方面是很多老年人缺少专业知识,思想固执很难被说服,更愿意相信“土办法”而不是科学养育。 

其实,这个问题解决起来不难,只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判断孩子热不热。通常孩子有这么几个暴露在外,可以方便测量体温,如额头、脖子和手。由于额头和手属于不直接与衣物接触,长时间暴露在外,温度变化在头、手上反应出来的效果并不明显。

比如,给孩子放洗澡水时,养育者把手放在水里感受水温的变化,直到孩子可接受的温度。但其实这个时候,水温和你感受到的有很大误差,孩子在第一下感受水温的时候,并不会觉得水温正合适。

养育者可以通过脖子后方和衣服领子接近的地方,很好地判断孩子热不热,要不要增减衣物。这个地方在衣物穿着合适的时候,摸上去是比较稳定的温度。过热或过凉都说明此时衣物的数量有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具体解决办法,详见奶舅新书《孩子的一生早注定:跟奶舅学幼儿习惯养成》。 

3.1.3、纸尿裤障碍 

由于养育者对幼儿生理发育规律和特点不够了解,加上对母婴类用品的过度依赖,使得现实养育场景中出现了很多因养育滞后导致的问题和现象。比如,纸尿裤障碍现象和隐私教育缺失问题。

纸尿裤的方便和大规模普及,引起了自主排便问题及纸尿裤障碍现象。纸尿裤障碍现象是指,由于婴幼儿长时间使用纸尿裤并对其产生依赖,缺少对排便行为观察和认知,致使部分幼儿对脱离纸尿裤完成自主排便的行为,产生强烈抗拒情绪和心理障碍的现象。

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在学习自主排便过程中,幼儿和养育者都会遇到很多麻烦。从幼儿知道大小便要使用马桶或小便器,到真的可以愿意,或接受独自使用,通常都会经历一个不短的过程。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长时间习惯了便捷纸尿裤的幼儿。因为幼儿隐私部位长时间被包裹着,没法经常观察到自己的排便过程,这对幼儿后续自主排便的学习和练习,产生不小的影响。

纸尿裤的出现,帮助幼儿的私密部位获得了更好的保护,也大大减轻了养育者带孩子的劳动强度。 然而,当我们对新生事物带来的便利出现过度依赖时,也必将会产生新的危机和问题。比如,纸尿裤给养育者和幼儿都带来了极大便利,却让部分幼儿出现了本不该有的排便障碍。

2-3岁是幼儿练习自主排便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才给孩子解开纸尿裤,很容易出现纸尿裤障碍。需要养育者在1-2岁这个阶段,有意识的帮助幼儿逐渐克服对纸尿裤的依赖,而不是24小时全天候的穿着纸尿裤。这样才能让幼儿有更多观察自己排便的过程,避免在学习和控制自主排便的时候,出现抵触情绪和心理障碍。 

虽然纸尿裤障碍并不会在每个幼儿身上发生,但我们经过大量观察和追踪发现,这种现象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开始变得越来越普遍,需要提醒养育者对这种现象警惕起来,如果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发现,且引导不及时,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我们建议,养育者应在孩子1-2岁阶段,逐渐减少穿着纸尿裤的时间,增加幼儿观察自己排便的机 会,帮助幼儿完成对自主排便的认知过程。 

具体解决办法,详见奶舅新书《孩子的一生早注定:跟奶舅学幼儿习惯养成》。 

3.1.4、隐私教育缺失 

我们在过去 4 年观察和追踪的幼儿案例里,至少有超过 80%的养育者,被问到“给孩子洗澡触摸私密部位时,是否会征得孩子的同意?”时,主要养育者反馈的答案是“否”。 

幼儿隐私教育需要根据发展规律和特点做针对性引导和培养。然而,由于养育者对幼儿隐私保护方面的教育和培养没有跟上幼儿的发展水平,导致幼儿隐私教育的缺失,这会对幼儿性别意识发展、后续的性教育增加巨大负担和阻力。

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1-3 岁是给孩子做隐私保护教育最好的时机。在 1-3 岁这个阶段,孩子自主意识逐步出现且不断增强,亲子互动(如陪睡、协助洗澡等)最为频繁,也是学习自主排便、规则意识的关键时期,而这些因素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接受隐私保护教育。 

良好的隐私保护早期教育,也能为之后的性教育、自我保护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帮助孩子洗澡时,如果主动询问孩子是否可以隔着毛巾触碰私密部位,对孩子的隐私保护意识建立是很重要的。

这个简单的行为,可以让孩子在规则意识和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时候,经验性习得很多自我保护和隐私保护的方式方法。比如,其他人触摸自己私密部位的时候,是需要得到许可的,清洗私密部位的时候是需要隔着毛巾进行的。这些简单的亲子互动行为,可以最大限度让孩子通过直接的方式,理解和掌握“什么是隐私保护”。 

具体解决办法,详见奶舅新书《孩子的一生早注定:跟奶舅学幼儿习惯养成》。 

3.1.5、养育单一引起的语言迟滞、社交障碍 

现实养育场景中,养育者对幼儿社交和适应能力发展需求不够了解,未及时丰富幼儿的互动和生活环境,没有给幼儿提供系统接触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机会,导致2岁之后出现明显语言发展迟滞和适应困难等问题。 

我们观察和追踪的案例里,有6成幼儿家庭是由妈妈独自带孩子。其中,另一半单独与幼儿互动的场景最多的是“给孩子洗澡”,但这个比例仅有2成多。这说明在我们追踪和观察的幼儿家庭里,养育分工不明确,且严重依靠单一养育者的情况较为普遍。 

2020 年“六一”我们发布的幼儿发展报告《制约 1-3 岁幼儿发展的十问题、十现象》里,提到需要引起大家注意的养育单一问题。养育单一问题分为养育者单一和养育环境单一两种情况。 

其实,养育者单一对于 1 岁半之前的幼儿发展是有帮助的。对于婴儿期和幼儿早期的孩子来说,熟悉的养育者、稳定的生活环境,都可以有效保护抵抗力和适应能力都不足的他们健康成长,避免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孩子也会在亲子互动过程中,对养育者的熟悉和依赖程度逐渐增加,可以更好更快适应家庭环境。稳定的环境刺激和持续的养育者互动,可以让婴幼儿生理感官发育得到保障,心理能力更好发展。 

然而,养育者单一如果持续到第二年,则会逐渐让问题变得复杂起来,一部分幼儿的语言和沟通能力得到较好发展,遇到社交互动场景可以胜任,另一部分幼儿由于环境刺激太少,语言和社交沟通方面能力的发展有些滞后,会对养育者的依赖愈加明显,出现语言发展迟缓(2岁还不会说话)和社交障碍(抱大腿、躲身后、怕陌生)等问题。 

我们过去4年对近200个幼儿及其家庭持续追踪和观察发现,现实养育场景最为常见的养育模式是,主要养育者(妈妈 / 老人 / 保姆)长时间独自陪伴幼儿成长。

随着亲子间的相处时间增加,彼此的互动和反馈越来越熟悉。养育者受自身技巧和经验的缺乏或为了避免麻烦,并没有及时给幼儿提供陌生环境和陌生任务的锻炼,会让幼儿依赖养育者的程度持续增加,使得幼儿适应陌生环境或社交互动很难在养育者不参与的情况下进行。 

实际上,单人养育或是多人养育都会有各自的好处和明显的缺点。每个家庭情况的特殊性,幼儿的个体差异,养育者需要多带幼儿社交互动和不断尝试,发现幼儿的问题和特点,了解相关发展规律和应对办法,给孩子科学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如果养育者在2岁左右意识到幼儿适应陌生困难,是因为对主要养育者的依赖程度增加,需要养育者及时寻求其他辅助养育者的帮助,尝试逐渐减少亲子相处时间,够保证每天1-2小时专注的陪伴,其他时间可以给孩子和其他辅助养育者(或朋友)互动机会。 

更多解决思路和办法,详见奶舅新书《孩子的一生早注定:跟奶舅学幼儿习惯养成》。  


四、亲子关系与幼儿发展规律

上一章我们详细分析了在亲子关系形成过程中,因为养育者对幼儿发展规律不够了解,养育和引导方式又存在诸多偏见和问题,导致在幼儿阶段因养育滞后产生了各种制约幼儿发展的问题和现象。比如, 纸尿裤障碍、隐私教育缺失等。

在现实养育场景中,有一些问题和现象会随着幼儿的快速发展逐渐消失,但还有一些会演变成新的问题和困扰。这一章我们将为大家进一步分析和解释,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亲子关系发展与幼儿发展规律不匹配而产生的问题和现象。

4.1、玩具区过载 

玩具区作为幼儿日常生活玩耍时间最多的场景。亲子在玩具区内互动和游戏的方式,会随着幼儿能力的发展发生着变化。但这些幼儿发展规律和特点产生的互动方式和场景设置的变化,常会被养育者忽视或错过,导致玩具区过载现象。

玩具区过载现象是指幼儿玩具区内的玩具、绘本和生活用品带来的生理刺激,远远超过孩子的实际需求,影响和制约着幼儿早期能力,特别是专注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我们在追踪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对于幼儿来说,0-1岁需要持续的外界环境刺激,玩具区内的物品需要持续的增多。但1-2岁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养育者尽可能清空玩具区,减少不必要的外界刺激,增加养育者和孩子之间有眼神交流的真人间亲子互动。 

然而,我们在追踪和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实际生活中并不是这样的,养育者为幼儿买回越来越多的玩具和绘本,堆在玩具区里面,且数量持续增加。到了1-2岁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最需要的是养育者做有眼神的真人互动,但养育者会误以为幼儿自己玩具很多,可以自己玩得很开心,减少了必要的互动和陪伴,导致幼儿语言和社交互动发展遇到问题。 

我们在追踪和观察的过程中发现,有48个幼儿家庭第一次被观察时,出现了玩具区过载现象。在出现这些情况的幼儿里面,有接近7成的幼儿出现了语言发展迟缓的现象。主要行为表现为,在两岁时还只会爸爸、妈妈这样简单的叠音词。 

玩具区里面的物品过多,带来的感官刺激超过孩子的实际需求,会造成两种不太好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亲子阅读或做游戏任务时,幼儿需要专注力和耐心,但玩具区里面的物品过多,多余的环境刺激会吸引幼儿的兴趣,使其很难进入一种专注做任务的状态,对于他的自信心、耐心和专注力的培养,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第二种情况是,玩具区里面的物品过多,养育者的亲子陪伴时长和互动机会大大减少。幼儿在玩具区内玩耍时,养育者误以为幼儿发展的很好,减少了必要的亲子互动和陪伴,容易在1-2 岁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孩子的语言表达需求大大的减少,出现语言发展迟缓的现象。 

为避免玩具区过载给幼儿带来的发展问题和困扰,减少亲子间不必要的冲突,我们建议养育者: 

0-1岁阶段,增加颜色、形状和声音类的互动玩具和绘本,给孩子持续增加这样的物品。

1-2岁阶段,需要把玩具区里不需要的那些物品,孩子平时不玩的物品,全部都收走,增加有眼神的互动交流,给孩子提供更多语言表达的需求。 

2-5岁,需要给幼儿提供更多的角色扮演类的互动玩具和绘本,多陪幼儿在玩具区内做情景类的互动游戏(如舞台剧、过家家之类)的玩具,提供更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场景和机会。 

具体解决办法,详见奶舅新书《孩子的一生早注定:跟奶舅学幼儿习惯养成》。 

4.2、情绪发展错位 

受到脑发育和环境学习的多方面影响,幼儿阶段的情绪认知和理解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我们在追踪过程中发现,幼儿对于情绪的认知和理解,通常是先理解高兴、开心这类积极的情绪,并通过模仿学会如何使用这些情绪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幼儿在3岁左右,开始逐渐能理解生气,4 岁左右开始具备理解伤心的能力。3-4岁也是幼儿情感需求爆发的阶段,情绪和情感开始互相影响,变得复杂起来,也会因为养育者的疏忽导致第二次情感错位现象。 

然而,在亲子互动过程中,当幼儿做出某些养育者无法理解和接受的行为时,养育者常会使用生气和发火的方式制止或惩罚幼儿,但幼儿早期不具备理解养育者的愤怒和生气的能力,会误以为养育者在与自己玩耍,或诱发恐惧情绪哭闹起来,出现情绪错位的现象。

1-3 岁情绪理解能力发展 

哭闹是1-3岁幼儿最常见的情绪和需求表达方式,绝大部分亲子问题,最后都会变成哭闹的应对。不少养育者都会被孩子无理的哭闹整得不知所措。如果想要更好理解和判断孩子的意图,养育者需要主动尝试适应孩子的哭闹声,并在亲子互动过程中,逐渐教会孩子如何用肢体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由于对哭闹声的忍耐程度有着个体差异,以及养育经验和技巧的缺乏,养育者会在亲子互动中,使用一些孩子并不能理解的情绪和动作,使得幼儿茫然或产生误解,亲子间的冲突会快速升级。

现实养育场景中,幼儿在1-2岁的时候常会出现咬人的行为,养育者会很严肃批评,孩子像没事人一样,不但没有“收嘴”,反而乐呵呵继续咬起来。此时,养育者心里会想,“我这么严肃认真,怎么还跟我笑”,哭笑不得。 

因为3岁前幼儿,并不能完全理解养育者的生气和伤心这类消极情绪。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养育者给小朋友发火生气,孩子不但没有反应,反而以为养育者在和自己玩耍游戏。 

因此,对于3岁前的幼儿来说,养育者的生气和愤怒并不能完全被理解。养育者如果知道这一客观发展规律,应当减少不必要的生气和愤怒,因为通常情况下只会让自己不舒服,并不会给孩子带来积极正面的帮助。

如果想要引导或制止孩子某些行为时,养育者需要先明确拒绝,再让幼儿感受到自己行为给别人带来怎样的伤害;最后通过奖励和鼓励的方式,让幼儿知道怎么做,可以得到养育者的肯定和夸赞。 

3-5 岁情绪理解能力发展 

相比于3岁前的假哭和“任性”,3 岁之后幼儿对情绪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幼儿不但可以很容易识别出养育者的情绪变化,还能主动表达自己的生气和不愉快。

3岁左右的幼儿会常常表现出,“你不要生气了好不好”的诉求和行为。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幼儿发展出了消极情绪的理解能力,可以分得清养育者的生气;另一方面是幼儿开始惧怕养育者生气所产生的后果或者损失。 

此外,对于3岁左右幼儿来说,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养育者表情和情绪出现后的行为,来判断事情的严重程度。养育者的愤怒和生气会让幼儿害怕和恐惧,进而通过哭闹的方式释放情绪,或者表达自己的诉求。 

因此,我们建议3-5岁的幼儿养育者,在这个年龄阶段应当给孩子建立起合理的沟通渠道。比如,睡前给孩子提供不受惩罚和指责的沟通机会,和幼儿共同复盘一天遇到的事情,给孩子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指导,既能增加亲子感情,也能促进幼儿的能力发展。 

情绪是我们每天都不得不面对的,情绪的发展和应对,也是需要我们毕生研修的课程。在亲子互动中,亲子间的情绪理解和表达常常会出现问题。对养育者来说,更值得做的事情是,先接受自己的情绪变化,了解幼儿对情绪理解的发展规律,用更合适合理的方式向孩子展示自己的情绪。

具体解决办法,详见奶舅新书《孩子的一生早注定:跟奶舅学幼儿习惯养成》。 

4.3、情感发展错位 

情绪和情感很多时候是难以分离的,特别是在幼儿阶段。与单向和易受生理激素影响的情绪相比,幼儿情感需求和表达的能力,对个体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很重要,而幼儿通常又需要通过大量观察、模仿和感受来掌握学习。

这种发展特点也导致亲子之间出现情感错位现象,即父母生下孩子后受生理和心理双重作用,会对孩子产生特别强烈的情感需求,但由于孩子的情感需求通常会在3岁之后才会快速发展,致使养育者和孩子之间的情感需求,出现两次明显错位的现象。 

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1)第一次情感错位,是0-1岁尚不具备情感表达能力,主要养育者对孩子有情感需求,焦虑情绪易被诱发,但却得不到孩子的积极回应,会有意无意打击养育者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对于很多新手爸妈来说,第一次情感错位还没有意识到可能就已经过去了,随之而来或许是自信的重建,发现自己养育经验和知识储备不足,开始认真学习和积累。 

因此,奶舅提醒在孕期或孩子在0-1岁这个阶段的养育者注意,孩子刚出生的第一年需要多关注新手妈妈的情绪状态和感受,新手妈妈也应多主动寻求其他家庭成员的帮助。 

在与孩子互动时,多以自己的兴趣和感受为主,选择互动材料和方式。比如,给孩子读自己喜欢的书,这样既能让自己学习和娱乐,还能给孩子提供声音刺激和互动感受。

2)第二次情感错位,是3-4岁是幼儿情感需求爆发的阶段,养育者逐渐适应繁重复杂的亲子互动,对幼儿的情绪反应和情感需求不再敏感和特别关注,但幼儿情感能力开始爆发,会渴望和在意养育者的关注与关心,甚至会做出极端的行为引起养育者的注意。 

第二次情感错位通常发生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的一两年时间里。如果想要减少亲子间的冲突和误解,养育者需要多注意孩子的情绪状态,做好家庭教育和引导。

养育可以在晚上睡前增加亲子畅聊的互动,和幼儿躺在床上或坐在舒服的地方,多交流和复盘回忆,给孩子提供不受惩罚的沟通和表达诉求想法的渠道。

具体解决办法,详见奶舅新书《孩子的一生早注定:跟奶舅学幼儿习惯养成》。 

4.4、2 年极限 

我们追踪发现,由于幼儿阶段学习与认知过程主要是对养育者的简单模仿,2年是孩子在单一环境下,对单一养育者学习与模仿的极限。 

但受家庭结构、经济情况等诸多复杂原因影响,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幼儿的成长过程只有一位养育者,且养育者因亲子互动和养育过程中的熟悉与惯性,很难意识到养育单一持续太久会出现 2 年极限现象。 

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2 年极限现象,即幼儿对单一养育者的有效模仿和学习时长大概为2年。2年是孩子学习和模仿同一 个主要养育者的极限时间。 

也就是说,从行为层面考虑,如果长时间和同一个养育者待在一起,2 年的时间,幼儿几乎完成了对绝大部分养育者行为习惯和优缺点的学习和模仿。 

之后,幼儿很难再向之前那样快速有效的学习和模仿,养育者也会陷入倦怠期。

过去 4 年我们在追踪的全职妈妈带孩子的家庭,在2岁半到3岁期间带幼儿外出社交时,常会发现孩子有轻微的社交障碍,或者说孩子很难有快速融入到陌生环境里的能力。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过去一年多我们追踪的幼儿案例里,又因为疫情出现了更多问题,由于2 年极限和疫情叠加效应,今明两年会有更多幼儿园入学的孩子出现适应困难的问题。这对幼儿园小班的老师、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很大的考验。 

通常我们会建议养育者应对2年极限现象时,需要有两方面的策略调整: 

一种是养育者需要主动寻求家人、朋友和邻居的帮助,让孩子更多接触优秀的辅助养育者,让孩子有更多跟他们互动交流,学习模仿的机会。这样对于孩子来说,可以有更好的学习成长过程; 

另一种是,建议养育者完成了阶段性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之后,再继续陪伴孩子。这也是我们在接触到很多全职妈妈遇到的问题之后,我们会给全职妈妈的建议,就是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自己要培养兴趣爱好。

奶舅特别建议全职妈妈们尽可能不要独自陪伴孩子2年以上,主动调动亲友积极性,为幼儿增加辅助养育者,多带幼儿体验和感受托班、早教,或者一起在商场超市做社交互动任务,避免2年极限现象。

当幼儿去上幼儿园之后,全职妈妈也可以有更好的重新融入到社会的能力和渠道,切勿自我感动的同时,制约孩子更好的发展。 

具体解决办法,详见奶舅新书《孩子的一生早注定:跟奶舅学幼儿习惯养成》。 

4.5、幼儿发展天花板 

幼儿阶段行为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有一些是受到环境刺激的影响,还有一些与养育者的教育和引导方式有很大关系。然而,由于养育者对幼儿发展规律和养育方式技巧方面知识的欠缺,会导致幼儿在某些发展的关键时期,没有得到及时的引导和帮助,出现发展天花板现象。

幼儿发展天花板现象,即幼儿可依靠环境刺激自然发展到某个阶段,之后的发展就需要人为干预和引导,由于现实生活中养育者干预和辅助过程缺失,导致幼儿的发展严重受限,出现长期停滞不前的现象。

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我们过去4年,对187个幼儿观察和持续追踪发现,只要早期成长环境刺激不匮乏,绝大部分正常幼儿都会在2岁半之前先后经过“颜色”、“形状”、“声音”、“触摸”、“组合”、“结构”这6个发展阶段(详见幼儿发展 8 阶段篇章)。

“结构”阶段是幼儿能自然发展到的最高阶段,其特点是幼儿想象力和抽象思维快速发展,对情景类的角色扮演或无实物表演游戏感兴趣。 

但是,幼儿发展到“结构”阶段之后,还需要养育者干预和引导,培养幼儿适应未知的综合能力,包括培养时间规划能力和风险评估能力。

如果养育者没有和幼儿在亲子互动过程中,一起做大量时间和风险任务练习,幼儿很难在3岁前,具备时间规划和风险评估这种可以帮助他们更好更快适应陌生环境的综合能力。

通常我们会建议养育者,通过以下方式应对幼儿发展天花板现象: 

养育者需要先了解幼儿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调整培养策略。1岁半开始有计划的带孩子一起做大量时间感知和风险评估的任务。比如,互动的时候让小朋友设置好时间,定好闹铃,时间到了就进行下一项游戏,帮助孩子培养时间意识。 

2 岁半之后,可以带孩子到商场超市做探险类游戏,教会孩子如何认标识,了解不同环境里的危险情况,教孩子如何乘坐扶梯,以及如何避免危险。时间规划和风险评估的能力,需要养育者的帮助和引导,才能帮助孩子更好更快的适应陌生环境,更快的融入到校园生活里。 

具体解决办法,详见奶舅新书《孩子的一生早注定:跟奶舅学幼儿习惯养成》。 


五、亲子冲突与行为策略发展

亲子冲突是指,在亲子互动场景中,养育者与幼儿在想法、意图、情绪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出现不一致的现象。

在现实养育场景中,养育者往往处于强势的一方,养育方式和应对策略较为稳定。而幼儿阶段是毕生发展速度最快的阶段,幼儿的各种能力和技巧都在快速发展。在亲子关系形成过程中,养育者、幼儿对于各种概念、现象和行为的理解不同,会发生各式各样的亲子冲突。

我们在追踪观察中发现,亲子间的冲突并不一定意味着,会对亲子关系或幼儿发展带来不好和负面的影响。更准确地说,一部分亲子冲突,可以增加亲子间的互动,促进养育者与幼儿的进一步了解和熟悉,会帮助养育者更准确判断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现实需求和想法。

然而,另一部分亲子冲突,则会诱发养育者、幼儿或两者更强烈的情绪反应,进而导致亲子冲突快速升级,最终演变成幼儿的哭闹应对问题或养育者暴力终止,为幼儿发展埋下隐患。出现这种情况,对养育者的积极性、自信心和耐心是巨大的考验,幼儿也无法得到直接的帮助和指导。

因此,幼儿阶段的哭闹问题和养育者应对亲子冲突的方式,是特别值得探究的问题。我们将从以下视角对亲子关系和亲子冲突进行深入研究: 

5.1 幼儿应对亲子冲突的行为策略发展 

为了解现实养育场景中,养育者和幼儿各自应对亲子冲突策略的发展情况,我们分别从以下角度收集幼儿文本案例,即“孩子哪些行为你无法理解?”、“养育者的哪些意图孩子不能理解?” ,以及具体冲突场景的应对情况,例如“外出旅行如何避免亲子冲突”,共收集到120个幼儿文本案例,每个案例包括幼儿性别、月龄和养育者对具体问题的描述等。 

我们对上述 120 个幼儿文本案例进行了分析,并梳理总结出了养育者反馈的幼儿不同发展阶段, 

常见的亲子冲突问题和现象: 

1、1-3 岁幼儿不理解养育者行为

1)互动指令词不明确。 

养育者常会与3岁前幼儿做亲子互动时,使用“快点”和“不要动”这样的指令词汇,但对这些指令词的理解和感受亲子间有着明显的不同。 

对于幼儿来说,多快算“快”,保持一个姿势多长时间才算“不能动”,都是“费脑子”的事情。

对于“快”这个概念和规则的解读权,实际上是掌握在养育者手中的。对于“快”的定义和感受都是很主观的,幼儿和养育者往往理解的又很不一致。甚至,有时养育者出于某种目的或失去耐心,就会让“快点”这个概念变得对幼儿不利。久而久之,幼儿会不知道“快”的规则到底是什么,会出现盲目或对抗。 

现实养育场景中,养育者的指令不清楚,如果正好又处在复杂情景时,容易诱发焦虑情绪,不知不觉就会出现明显的言语重复,但不自知。这些现实养育场景中的现象和问题,又让养育者误以为是孩子不听话,对幼儿提出更严苛的要求,让问题变得更复杂。

实际上,时间意识和规划能力的培养相对比较复杂,但2岁左右,养育者已经可以开始系统性培养和引导了。具体解决办法,详见奶舅新书《孩子的一生早注定:跟奶舅学幼儿习惯养成》。 

2)养育者生气愤怒幼儿无法理解

3岁前,养育者常会因为幼儿做出一些不能理解和接受的行为而恼怒和生气,却没想到幼儿不但没有停止行为,反而以为养育者在逗自己玩,做出更多养育者不能理解和接受的行为,让亲子冲突进一步升级。

其实,亲子互动时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幼儿情绪理解能力有着客观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是养育者对于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存在误解或知识盲区。 

我们在追踪过程中发现,幼儿阶段对情绪情景的理解,有着一定的发展规律。幼儿先能理解开心、愉快这类积极情绪。而生气和伤心这类负性情绪,通常3-4岁这个阶段才能逐渐理解。因为3岁前的幼儿尚不能完全理解生气这种消极情绪,在面对养育者的生气时,幼儿行为层面只能表现出和开心类似的反应。

2、3-5 岁养育者不理解幼儿行为 

1)假借他物表达自身感受 

随着情绪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快速发展,幼儿开始出现更丰富的情绪表达,同时也会逐渐可以表现出羞怯、不好意思、生气、悲伤。

这些情绪情感能力的快速发展,也让幼儿具备了假借他物表达自身感受的互动技巧和策略。

当幼儿自己感到疲乏或不想停止游戏时,不情愿表达,就会借由“不倒翁一直站着好累,它需要休息”、“我玩具公交车里的乘客等太久了,我要去接他们”为理由表达出来。但养育者并不一定能够觉察到,就会出现幼儿假哭的场景。 

4岁左右,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快速发展,幼儿开始尝试故意设置“逻辑陷阱”。也就是,通过简单的逻辑引导和设问,让养育者觉得幼儿行为合理应该支持,或者打乱了幼儿正在做的事情养育者自己产生愧疚。 

幼儿从哭闹,到熟练掌握假哭,再到具备设置“逻辑陷阱”的认知和思维能力,也是对养育者的巨大考验。如果稍不注意,或者没有及时调整策略,很容易被幼儿“玩得团团转”。 

2)极端行为博取关注 

3-4岁是幼儿情感需求爆发的阶段,养育者逐渐适应繁重复杂的亲子互动,对幼儿的情绪反应和情感需求不再敏感和特别关注,但幼儿情感能力开始爆发,会渴望和在意养育者的关注与关心。甚至,幼儿会在幼儿园或家里做出极端的行为,如破坏行为、大声吼叫、恶作剧等,引起养育者的注意。 

第二次情感错位,通常发生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的一两年时间里。如果想要减少亲子间的冲突和误解,养育者需要多注意孩子的情绪状态,做好家庭教育和引导。晚上睡前可以增加亲子畅聊的互动,和幼儿躺在床上或坐在舒服的地方,多交流和复盘回忆,给孩子提供不受惩罚的沟通和表达诉求想法的渠道。

具体解决办法,详见奶舅新书《孩子的一生早注定:跟奶舅学幼儿习惯养成》。 

3、亲子互动时互不理解 

1)适应陌生与畏难情绪应对

当亲子互动或带孩子上课,养育者或老师选择的任务难度和孩子实际能力不匹配时,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比如,闹情绪、没兴趣、搞破坏等。亲子互动过程中,由于亲子间对于任务和游戏难度的理解,常会出现很大偏差。养育者认为很轻松简单的事情,幼儿可能根本不愿意尝试,或者能力无法胜任,这之间产生对于任务难度理解的差异,极易造成幼儿出现畏难情绪。

幼儿阶段出现畏难情绪主要有三种原因:任务与能力不匹配、指导和反馈不及时、在陌生环境里做陌生任务。亲子间对任务难度理解的差异主要表现是,养育者会通过自身能力对任务和场景进行快速评估,先入为主认为任务很简单,但幼儿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或者对环境和场景的适应需要时间,会认为任务或游戏太难了,无法完成。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亲子或幼儿遇到的任务难度也会随之增加,在陌生环境里做任务的机会越来越多,畏难情绪就变成亲子关系不得不面对的。

奶舅建议,养育者应当在做游戏或任务的时候,先尝试把任务拆解成多个简单可操作的小任务,每完成一个小任务都有反馈或奖励,这样才会更有可能让孩子发现更多兴趣和乐趣,持续做游戏或任务。

4、幼儿应对亲子冲突的行为策略发展规律 

过去4年,我们共收集幼儿文本案例1020个,共持续观察和追踪幼儿案例 187 个,基于这些文本案例和追踪案例,我们分析和总结出了幼儿不同发展阶段,应对亲子冲突时的行为策略变化规律: 

1)1 岁前哭闹。

幼儿表达想法、意图和应对亲子冲突时,最常使用的行为策略是,哭闹。哭闹和“哼唧”是幼儿在没有掌握肢体语言和口头表达之前,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和行为策略。 

2)1-3 岁假哭。

幼儿认知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日常互动和观察过程中丰富了行为策略,积累了经验和技巧,幼儿在遇到亲子冲突时,最常使用的行为策略是,假哭。

我们追踪过程中发现,1-3岁幼儿在亲子互动时,8 成以上的哭闹都是假哭。并且,假哭的行为策略从 1 岁左右就已经开始出现,在1岁半到2岁左右自主意识爆发阶段达到顶端。 

3)3-4 岁假借他物。

随着情绪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快速发展,幼儿开始出现更丰富的情绪表达,同时也会逐渐可以表现出羞怯、不好意思、生气、悲伤。

这些情绪情感能力的快速发展,也让幼儿具备了假借他物表达自身感受的互动技巧和策略。通过身边玩具和物品的“想法”和“感受”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比如,幼儿困觉了但还想玩,会故意表达,“我的大巴车乘客还在等我,他们会等着急的”, 把自己的不情愿和焦虑情绪,通过玩具和想象出来的东西表达出来。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追踪发现,和1-3岁自主意识爆发时,亲子冲突主要是被动和养育滞后导致不同,幼儿4岁左右开始,主要是对养育者主动的挑战和疯狂试探,试探养育者的忍耐和规则底线是这个时期幼儿行为策略的主要目的。 

4)4-5 岁设置“逻辑陷阱”。

4岁左右,幼儿逻辑思维已经有了大量有意无意的锻炼,做选择会倾向于基于自身的分析和判断。幼儿会通过主动询问或逻辑引导的方式 , 让养育者支持或认可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比如,幼儿想要使用手机,会故意表达之前看的某个片段讲了什么,引导养育者打开手机一起观看。 

5)5-6 岁攀比。

3-4岁情感需求能力爆发,经过1-2年的观察和了解,社会化情感能力逐渐开始出现,幼儿会与身边同龄小伙伴互相比较,攀比心理开始出现。

当亲子间出现争议和冲突时,幼儿会通过表达, “其他小朋友有,为什么我不可以有”、“他们家的 XXX 比我们家的好很多”,表达自己的不情愿和意图。 

5.2、1-3 岁亲子冲突与哭闹应对 

基于以上发现,我们知道哭闹和假哭是1-3岁期最主要的想法、需求和情绪表达方式。在亲子互动场景中,2 岁前幼儿由于语言能力不足,遇到亲子冲突时常会通过“哼唧”和“哭闹”的方式表达情绪、想法或抗议。 

这个时期,养育者与幼儿建立亲子关系过程中,哭闹的理解和应对是发生亲子冲突最为常见的情况,更是养育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和考验。1-3 岁幼儿的哭闹行为发生的原因和场景,也成为最需要研究者和养育者深入了解清楚的。 

1、方法与内容: 

奶舅及团队过去3年,共对74个1-3岁幼儿家庭做了1小时观察和访谈。了解养育者在亲子互动过程中,幼儿每天哭闹的次数,并根据幼儿主要养育者的实际情况,按照养育模式分成了3类,即母亲独自老人周中父母周末、保姆独自。 

2、数据与结果: 

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3、分析与讨论:

基于以上1-3岁幼儿哭闹和养育模式的分布情况,我们发现: 

1)18-30个月的幼儿,哭闹次数高于其他月龄段。 

1-2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但这个发展阶段,语言能力并不能满足他们表达日常想法和意图的需求,哭闹就成为这个时期幼儿最主要的行为策略。当养育者和幼儿在想法、计划和意图方面出现分歧时,幼儿常会通过哭闹来表达不情愿和抗议。 

该结果与《制约 1-3 岁幼儿发展的十问题、十现象》里提到的,“幼儿在1岁半到2岁半期间是自主意识爆发的阶段,主要行为特点是,日常行为和物品选择,“主要由幼儿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决定”相吻合。因此,1岁半至2岁半之间的幼儿,哭闹次数明显增多就很好理解了。 

2)老人带的幼儿,相较于其他两种养育模式的哭闹次数更少。 

我们对母亲独自带、老人周中父母周末、保姆独自带的三种养育模式里的幼儿哭闹情况分析后发现,老人周中带父母周末带的幼儿,在2岁半之前的哭闹次数比其他两种养育模式的低。 

但在我们近一步了解情况后发现,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多人参与养育时信息不对称,对幼儿的哭闹次数的评价和记录不一定准确和全面;另一方面是,受到老人精力体力的限制,在出现或将要出现亲子冲突时,她们会更倾向于代劳和过度满足,以达到让幼儿平静不哭闹的目的。 

3)2 岁后母亲独自带和保姆独自带的幼儿,哭闹次数变少;而老人带的幼儿却没有明显减少。 

由图3不难发现,三种养育模式的幼儿在2岁前的哭闹次数是持续增加的。而2岁之后,母亲独自带和保姆独自带的幼儿哭闹次数开始减少,但老人周中带父母周末带的幼儿,在2岁后的哭闹次数却没有明显减少。 

这一现象也提示我们,多人参与养育的家庭里,亲子冲突会更多且持续更久。该养育模式里,幼儿需要面对更多的社交互动场景,矛盾冲突发生的可能性更大。

同时,也与家庭成员间养育观念和方法冲突有很大关系。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养育者之间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会出现分歧和争议,这些争议和矛盾也会间接影响到幼儿的行为策略,使得老人参与养育的幼儿哭闹策略使用更多更持久。

4、指导建议: 

实际上,我们仅从哭闹次数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幼儿阶段独自带的养育模式更好。正如前面提到的,亲子关系形成过程中,亲子冲突是把双刃剑,既能刺激和促进幼儿发展,也能带来更多困扰和阻碍,需要视具体情况而讨论。

2020 年“六一”我们发布的幼儿发展报告《制约 1-3 岁幼儿发展的十问题、十现象》里提到了一个很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养育单一问题。养育单一分为养育环境单一和养育者单一。 

2岁之后,养育单一的幼儿哭闹次数会少很多。一方面是因为幼儿表达能力得到很好发展,需求和想法可以更好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是长时间与单一养育者互动相处会出现两年极限现象,亲子间的行为策略越来越熟悉,养育者会在幼儿哭闹之前做出策略调整和满足,避免幼儿哭闹。 

养育环境单一会因为外部环境刺激过少,影响幼儿的发育和发展,养育者单一则容易出现两年极限现象,养育者对幼儿学习模仿的帮助越来越有限,而限制幼儿的能力发展。

养育者单一问题,也会在母亲独自带和保姆独自带的养育模式家庭里观察到。由于幼儿长时间与单一的养育者互动交流,学习和模仿的机会有限,也会越来越依赖养育者,应对亲子冲突或适应陌生时,表现出稳定的行为策略。

而这些策略通常只会在主要养育者面前有效,对幼儿适应其他陌生人和陌生环境带来不小的阻力,进而可能会影响到幼儿社交和语言方面的发展。

因此,奶舅需要提醒幼儿养育者,哭闹次数的增加和减少,会与幼儿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以及养育环境和养育方式有关系。养育者并不需要苦恼于幼儿为何总是哭闹,而是抓住亲子冲突和孩子哭闹的机会,多主动蹲下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感受,鼓励孩子通过哭闹以外的方式表达需求和想法。

如果养育者还能通过奖励和示范的方式,帮助幼儿掌握控制情绪的技巧和能力,对幼儿未成长帮助更大。

奶舅建议,由于2岁前后幼儿面对亲子冲突时,最常使用的策略是哭闹。养育者如果想要更好理解和判断幼儿的意图,需要主动尝试适应孩子的哭闹声,并在亲子互动过程中,逐渐教会幼儿如何使用肢体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幼儿使用哭闹时,奶舅给2岁半之前的幼儿养育者如下操作步骤: 

1)幼儿哭闹时,养育者不必要第一时间就想办法去满足幼儿以换取平静。因为这样会让幼儿理解成对哭闹行为的一种鼓励。

2)养育者可以蹲下来与幼儿平视,先尝试接纳和安抚幼儿的情绪,再询问需要怎样的帮助。 

3)当知道幼儿的目的和意图后,养育者需要提醒幼儿先平静下来才能满足,并示范通过深呼吸或转移注意力让自己平静下来。 

4)幼儿只要愿意尝试让自己平静下来,养育者应当给予肯定和物质奖励。因为幼儿尝试控制情绪是很困难的事情,不能要求孩子一步到位。奖励物品可以是水果、牛奶、酸奶等营养所需食品。 


六、亲子冲突与应对策略发展

由于亲子冲突和幼儿哭闹背后的成因复杂,且个体差异和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深远,单次观察和访谈所能反应到幼儿的实际情况极为有限。

所以,需要我们对不同月龄幼儿家庭,进行持续的追踪观察和研究,了解在现实养育场景中,幼儿哭闹和亲子冲突背后的原因,以及养育者面对亲子冲突和幼儿哭闹时的应对方式,为更多养育者提供解决和应对亲子冲突与幼儿哭闹的办法和方案。

1、研究方法: 

过去2年时间,奶舅及团队共对13个1-3岁幼儿家庭,做了线下真人互动式追踪研究。追踪观察共计7天,包括5天互动观察和访谈,2天现场指导和反馈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详细的亲子冲突应对方案和幼儿发展报告,完成工作日志共计7.8万字。 

2、研究内容:

1)追踪流程

第 1 天:熟悉环境、建立信任,观察早上亲子互动情况。 

a、目的:了解幼儿和家庭实际情况,熟悉场景、建立信任;

b、原则:提前了解幼儿偏好与特点,根据幼儿发展8阶段理论和了解到的情况,为幼儿准备颜色、图形符号、声音或拼接组合类互动礼物。早起后到吃午饭的2小时进入幼儿家庭,了解幼儿早起习惯、早上活动和互动情况、午饭期间亲子互动和习惯培养情况、幼儿午睡情况; 

第 2 天:观察下午和户外活动情况。 

a、目的:了解亲子外出互动情况,观察幼儿在外出亲子互动场景的行为表现和遇到的问题; 

b、原则:午觉到晚饭后之间的2-3小时,记录亲子冲突发生情况,了解和分析背后原因;观察幼儿在家庭之外的互动场景里的行为表现、幼儿社交互动能力和技巧的发展情况、养育者在陌生环境里 的亲子互动方式等。 

第 3 天:观察晚间亲子互动和冲突情况。 

a、目的:了解晚上亲子互动方式、幼儿晚上睡觉情况;

b、原则:选择晚上睡觉前,幼儿入睡后,与养育者做1小时家庭访谈,了解养育者在亲子互动时遇到的问题和困扰,记录养育者亲子冲突报告。 

第 4 天:在熟悉互动场景中提供现场指导和帮助。 

a、目的:与幼儿在熟悉场景里互动,给养育者现场示范指导; 

b、原则:选择早上或晚上与幼儿单独互动1-2小时,养育者在一旁观察或协助,幼儿睡着后进行1小时家庭访谈,帮助养育者了解在家庭环境里不同养育者策略变化,对幼儿行为的影响。 

第 5 天:在陌生互动场景中提供现场指导和帮助。 

a、目的:带幼儿到陌生场景里做亲子互动,现场给予养育者示范和指导; 

b、原则:幼儿睡醒后,到附近大型超市或商场做1-2小时亲子互动任务,辅助和指导养育者完成亲子互动任务,并提供互动策略优化建议和演示。 

第 6-7 天:反馈报告。 

a、目的:帮助养育者从第三视角系统了解家庭环境布置、亲子互动方式、幼儿发展情况、日后培养重点等情况; 

b、原则:报告需详细记录观察到的具体情况,分析原因,提供解决思路和办法。

3、数据与结果: 

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4、分析与讨论: 

基于以上1-3岁幼儿案例追踪研究,以及在追踪过程中记录幼儿家庭里发生的亲子冲突和幼儿哭闹次数,我们发现: 

1)1-3岁幼儿哭闹次数和亲子冲突次数,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情况。 

与研究1.1的发现情况相似,在持续追踪1 周的1-3岁幼儿家庭里同样发现了,幼儿哭闹次数在1岁半-2 岁半处于峰值。1-3岁哭闹次数的分布情况表现为,1 岁半之前的幼儿较少,1 岁半到2岁半明显变多,2岁半之后开始减少。 

同时,通过上图我们不难发现,1-3岁幼儿哭闹次数和亲子冲突呈现出相同的分布趋势。这提示我们,幼儿阶段的亲子冲突常以幼儿的哭闹显现出来,大部分亲子冲突问题,最终会演变成哭闹的应对问题,以及亲子间策略的博弈。 

2)观察者记录幼儿哭闹和亲子冲突次数、养育者自我报告幼儿哭闹和亲子冲突次数,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相比于观察者记录的次数,养育者自我报告的次数更少。 

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养育者会希望更积极描述亲子关系,减少哭闹和亲子冲突次数,特别是亲子冲突次数;另一方面是很多亲子冲突,养育者并没有意识到,或者幼儿表现出来后被养育者压制/忽略,而没有被养育者计算在内。 

3)不同月龄段幼儿的亲子冲突特点有明显区别,但冲突叠加问题突显。 

我们在追踪过程中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1-3 岁幼儿在与养育者发生亲子冲突时,主要矛盾和成因呈现出以下特点,并且这些主要矛盾会在 1 岁半至 2 岁半阶段出现重叠: 

a、1-2 岁主要是情绪发展和理解不同 

幼儿在 1-2 岁的时候常会出现咬人、摔打东西等行为,养育者会很严肃批评,但孩子像没事人一样,不但没有“收嘴”或“收手”,反而乐呵呵继续做上述事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亲子间对于情绪表达和理解的不同。 

实际上,我们在追踪过程中发现,3 岁前幼儿并不能完全理解养育者的生气和伤心这类消极情绪。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养育者冲小朋友发火生气,一部分孩子不但没有反应,反而以为养育者在和自己玩耍游戏;而另一些孩子会被唤起恐惧情绪,担心和害怕起来。 

对于 3 岁前,特别是 1-2 岁的幼儿来说,养育者的生气和愤怒并不能完全理解。如果想要引导或制止孩子某些行为时,养育者需要先通过行为表现出明确拒绝,再让幼儿感受到自己行为给别人带来怎样的伤害;最后通过奖励和鼓励的方式,让幼儿知道怎么做,可以得到养育者的肯定和夸赞。 

b、1.5 岁-2.5 岁主观意愿不一致 

1 岁半到 2 岁半是幼儿自主意识爆发的阶段,幼儿在游戏和亲子互动时,自己的意图和想法越发明显,在现实养育场景中常会观察到,幼儿在玩具区做某些事情,养育者却不希望幼儿去做,亲子冲突会在玩具区或亲子阅读区频繁发生。

比如,亲子阅读绘本时,幼儿不想看或被其他物品吸引,养育者不希望幼儿去做其他的事情,亲子冲突极易发生。 

2020 年“六一”我们发布的《制约 1-3 岁幼儿发展的十问题、十现象》里提到玩具区过载现象。即玩具和互动区域的物品多于幼儿实际需求,出现刺激过载现象。 

在这其中,我们建议养育者,1 岁前应当增加幼儿玩具区内的物品,增加各种感官刺激。1-2 岁应尽可能清空玩具区,多做真人互动。一方面是因为这个阶段是语言发展关键时期,需要真人有眼神交流互动,玩具和电子产品难以起到这些作用;另一方面是因为,1-2 岁幼儿自主意识逐渐增强,亲子互动时,过多的感官刺激会让幼儿难以专注,亲子冲突也会受到多余刺激的干扰而显著增加。 

c、2-3 岁概念和规则理解不同 

随着 2 岁之后幼儿语言能力的快速发展,亲子间对于一些词汇概念和规则的理解,会出现越来越多争议。这个阶段亲子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养育者发出某个指令,幼儿不能理解或不想要执行,亲子间的冲突会因情绪变化而快速升级。 

比如,我们在追踪过程中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养育者会在亲子互动时,有意无意使用“快点”、 “不要动”这类指令词汇或规则约束。但是,由于这些概念或规则并不明确,亲子间的理解和感受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对于幼儿来说,多快算“快”,保持一个姿势多长时间才算“不能动”,都是“费脑子”的事情。 

这个阶段处在幼儿发展 8 阶段的时间阶段,养育者可以通过培养幼儿时间意识和规划能力,减少不必要的亲子冲突,增加幼儿对规则理解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养育者可以在亲子互动前,交由幼儿设定好闹铃,约定好互动内容和时长,闹铃响后让幼儿关闭闹铃并做下一项互动任务。 

d、2.5 岁-5 岁适应陌生的能力不同

我们追踪过程中发现,那些由妈妈独自带的幼儿会出现养育单一问题,包括养育环境单一和养育者单一。幼儿会在 2 岁之后在陌生场景中做社交任务时,出现畏难情绪和社交障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养育单一,使得幼儿社交技巧和语言表达发展受限,对养育者的依赖明显。 

然而,这个阶段养育者不管是主观意愿(希望幼儿在其他场景里也表现得从容优秀),还是客观发展需要(3 岁后需要进入幼儿园过集体生活)都需要带幼儿适应陌生。养育者对幼儿在陌生环境里的预期和幼儿实际表现有明显差异时,情绪问题会造成亲子冲突,进而演变成哭闹问题。 

e、3-5 岁情感发展和理解不一致 

我们在《制约 1-3 岁幼儿发展的十问题、十现象》幼儿发展报告里提到情感错位现象。追踪观察中同样在 3-5 岁幼儿家庭里观察到了该现象。 

第二次情感错位是,3-4 岁是幼儿情感需求爆发的阶段,养育者逐渐适应繁重复杂的亲子互动,对幼儿的情绪反应和情感需求不再敏感和特别关注,但幼儿情感能力开始爆发,会渴望和在意养育者的关注与关心,甚至会做出极端的行为引起养育者的注意。 

第二次情感错位,通常发生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的一两年时间里。如果想要减少亲子间的冲突和误解,养育者需要多注意孩子的情绪状态,做好家庭教育和引导。晚上睡前可以增加亲子畅聊的互动,和幼儿躺在床上或坐在舒服的地方,多交流和复盘回忆,给孩子提供不受惩罚的沟通和表达诉求想法的渠道。

5、指导建议: 

2020 年“六一”,我们发布的幼儿发展报告《制约 1-3 岁幼儿发展的十问题、十现象》里提到, 在持续追踪过程中我们观察到,18-30 个月阶段是幼儿自主意识快速发展的时期。最为明显的行为特点是,日常行为和物品选择,主要由幼儿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决定。此时,幼儿与养育者的矛盾冲突开始显著增多,且矛盾易快速升级。从养育者角度理解,这个阶段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次“叛逆”。 

从亲子冲突次数和哭闹分布的情况来看,1 岁半到 2 岁半这个发展阶段,确实是养育者和幼儿冲突次数最多的阶段。由此可见,幼儿自主意识的快速发展,是造成亲子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 1-2 岁是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当自主意识开始爆发,很多想法、意图和诉求尚不能通过熟练的语言表达,哭闹和假哭就成了这个发展阶段幼儿最常用的行为策略。 

基于以上研究发现,我们给养育者、托育和早教机构提供以下建议: 

1)1 岁半之前,即自主意识爆发前是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规则培养也最为有效。比如,吃饭要坐餐椅而不是满地跑、开车出行要坐安全座椅而不是满车乱窜等。 

2)2-3 岁增加幼儿时间意识培养。1 岁半自主意识爆发之后,是时间意识和规划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为解决幼儿和养育者意图和行为层面冲突增多的问题,养育者或早教老师需要开始系统培养幼儿的时间意识和规划能力。 

主要做法是,在日常互动中增加不同难度的时间感知任务,帮助幼儿感知时间、锻炼其简单估计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详见幼儿发展 8 阶段时间阶段)。 

3)3 岁之后同一个指令重复 2 遍即可。养育者相同的指令重复太多次,但又不需要幼儿承担后果,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无视养育者的“唠叨”。比如,养育者反复强调“快点”进行催促,反复强调“不用动”,这些指令既不明确,也比较难理解,孩子要么听烦了,要么就“免疫”了。 

现实养育者场景中,养育者的指令不清楚,如果正好又处在复杂情景时,容易诱发焦虑情绪,不知不觉就会出现明显的言语重复,但不自知。这些现实养育场景中的现象和问题,又让养育者误以为是孩子不听话,对幼儿提出更严苛的要求,让问题变得更复杂。


七、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2020 年“六一”的幼儿发展报告《制约 1-3 岁幼儿发展的十问题、十现象》里,我们详细介绍了幼儿阶段的行为发展规律,即幼儿发展 8 阶段。与此同时,我们还对幼儿阶段常见的养育误区和问题进行了介绍、分析。

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养育问题,只了解幼儿发展规律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对亲子关系建立过程的问题和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学界一致认为,遗传和环境都会对幼儿生理和脑发育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生理基础也会对心理和能力发展带来影响。为了更深入了解和探究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我们把养育环境分为:养育场景和养育方式。

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养育者与幼儿有无发生实质性互动。通过更加细致的分类和持续研究,了解亲子关系建立过程中,环境的不同方面如何影响幼儿发展和 亲子冲突。

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为更好地解决现实养育场景中的困境和问题,这一章我们将在过去 4 年共计 1207 个 1-5 岁幼儿追踪案例和文本案例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和整理亲子间发展规律和应对方式的系统性错位问题。

我们在追踪过程中发现,在幼儿发展规律与养育者应对方式之间,不论是养育场景和物品的提供,还是亲子互动相处,均出现了系统性错位问题。我们将这种系统性错位问题,称为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1、养育场景 

养育场景是指,养育者为幼儿提供的生活、游戏和互动的场景。包括场景设置和物品提供两大类: 

1)场景设置 

场景设置是指,养育者为幼儿生活起居布置的活动场景,主要包括玩具区、阅读区和卧室。除了上述常见且被养育者注意到的互动场景外,从幼儿视角来看,养育者在与幼儿互动相处时的身形姿态(比如,亲子阅读姿势、互动时有无蹲下来与幼儿平视)也是幼儿互动场景的一部分。 

a、玩具区过载 

玩具区作为幼儿日常生活玩耍时间最多的场景。亲子在玩具区内互动和游戏的方式,会随着幼儿能力的发展发生着变化。根据幼儿发展规律和特点需产生的互动方式和场景设置的变化,常会被养育者忽视或错过,导致玩具区过载现象。

玩具区过载现象,即幼儿玩具区内的玩具、绘本和生活用品,带来的生理刺激,远远超过孩子的实际需求,影响和制约着幼儿早期能力,特别是专注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详见第四章)。 

玩具区过载现象,属于典型的因亲子发展错位所致的,制约幼儿发展的现象。幼儿需要丰富的玩具和物品刺激时,养育者积极响应并购买和提供大量互动玩具。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幼儿需要增加真人 有眼神的互动,需要清空玩具区时,养育者仍在持续增加家庭和玩具区的物品数量。

这种亲子间在互动场景设置方面的错位问题,导致了语言发展迟滞和注意力发展被破坏等诸多养育问题。

b、亲子互动姿态 

互动姿势问题。我们追踪过程中发现,现实养育场景中养育者与幼儿互动,常常会是以站立的姿态进行,而不是蹲下来或坐下来与幼儿平视。站立互动给幼儿提供的互动场景往往比较有压迫感,养育者能观察到的事物通常是幼儿无法看到的。

同样的道理,幼儿关注和观察到的事物,由于亲子间身高的巨大差异和观察上的错位,导致养育者很难第一时间发现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意图,导致不必要的亲子冲突明显增加。

养育者主动蹲下来与幼儿互动至少有两方面好处:一方面是可以与幼儿平视,能观察到孩子的神情变化,情绪和情感变化,蹲下来和幼儿平视进行有眼神交流的沟通,是关心和关爱孩子最起码的一种表现。

另一方面是,可以看到幼儿视角里的事物。也就是说,成年人与幼儿,因为身材各方面的发育发展有巨大的差别,养育者和幼儿之间看到的、听到的、还有感受到的一些东西,其实是很不一样的。 

养育者和幼儿的视野差别其实是很大的,很容易造成误会和误解。只不过,很多养育者没有蹲下来,没有这个行为的意识,导致大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视野不同的存在。只有观察到孩子这些细微方面的变化,才更有可能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我们才能真正帮助到孩子。

亲子阅读姿势问题。除了主动蹲下来给幼儿提供更友好的互动场景外,亲子阅读和游戏时的互动姿势也常会因为错位出现诸多问题。

现实养育场景中,最常见到的亲子阅读姿势是,养育者把幼儿抱在怀里,嘴巴对着小朋友后脑勺讲绘本。这个互动坐姿会让一部分发育和发展较慢的幼儿,遇到更多阻力和问题。幼儿阶段的亲子阅读,年龄越小越需要互动和眼神交流,如果养育者嘴巴对着孩子后脑勺讲话,通常很难观察到小朋友的神情变化,互动的效果和质量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奶舅建议养育者,多尝试一条腿蜷起来靠在幼儿后背上,正脸对着孩子的侧脸,一起亲子阅读,这 样可以及时观察到孩子对绘本读物的兴趣,也能了解孩子的神情、眼神和精神状态的变化。

更多解决思路和办法,详见奶舅新书《孩子的一生早注定:跟奶舅学幼儿习惯养成》。 

2)物品提供 

物品提供是指,养育者为幼儿生长发育和生活游戏提供的刺激和互动物品,包括绘本读物、玩具、 电子产品等。这些物品的选择和购买通常取决于养育者。

幼儿与这些玩具物品互动玩耍,并不需要养育者必须参与其中,但这些物品的功能和作用却受到养育者个人喜好、知识储备和经验技巧的影响, 也是养育环境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a、电子产品使用与 2 分钟呆滞 

我们追踪的幼儿案例里,接近 7 成的幼儿家庭在 2 岁前就给孩子使用过电子产品,并且养育者会把使用电子产品作为幼儿最常用的奖励物。

然而,电子产品的声光电刺激对于幼儿来说,生理刺激过于强烈,如果使用不当会对幼儿的生理感官发育(如视觉、听觉等)产生不可逆的损伤,还会导致其 他奖赏物对幼儿的奖励作用失效,从而无法帮助幼儿建立起良好的奖励机制,出现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和早期“成瘾”问题。 

此外,我们还在 25 个持续追踪的 1-3 岁幼儿案例里,观察到了 2 分钟呆滞现象,即在没有干扰的前提下,幼儿使用电子产品超过 2 分钟,会出现眼神空洞、目光呆滞的现象。我们在持续追踪过程中发现,这种现象会严重阻碍幼儿早期的语言学习和认知过程,需要引起养育者注意。 

我们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 1-3 岁幼儿认知能力和记忆力有限,持续的高强度生理刺激,使得幼儿陷入一种持续的低效率无意识输入状态。然而,1-3 岁幼儿最需要的并不是这种高强度刺激输入,而是亲子间持续的“互动”。只有持续高质量的亲子互动,才更有可能让幼儿有更多语言表达需求和学习认知的机会。 

综上所述,我们强烈建议 2 岁前不要给幼儿使用电子产品。2-3 岁阶段,不建议幼儿独自使用电子产品,需要养育者扮演解说和旁白的角色,增加幼儿的表达需求,提高学习和认知的效率,单次使用时长不宜超过 20 分钟。 

除了电子产品的提供和使用问题,现实养育场景中还会因为绘本读物和玩具物品没有根据幼儿发展规律提供,出现幼儿受到惊吓或无兴趣的情况,对养育者打击也不小。这方面建议详见第八章幼儿发展8 阶段。 

更多解决思路和办法,详见奶舅新书《孩子的一生早注定:跟奶舅学幼儿习惯养成》。 

2、养育方式 

养育方式,是养育者在亲子持续互动和相处过程中情绪和情感投入、沟通和行为策略变化的统称。 现实养育场景中,情绪与情感,沟通交流与行为策略,又是亲子关系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但在亲子互动相处过程中,会因为发展规律和应对方式的不同,导致在沟通交流、情绪理解、情感表达和行为策略等多个方面出现明显的发展错位,使得亲子冲突不断,阻碍着幼儿的发展,影响着亲子关系的建立和健康发展。

1)语言沟通发展与应对错位 

幼儿阶段语言沟通错位最常见的两种现象是,“伪礼貌现象”和“事倍功半叠音词现象”。由于养育者在亲子沟通交流过程中,对幼儿语言和社交能力发展规律不够了解,又对幼儿语言学习和表达存在诸多偏见和误解,使得亲子间的误解和冲突因语言沟通的错位而持续不断,影响养育者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制约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 

伪礼貌现象是指,幼儿阶段语言尚待发展且对礼貌的认识和理解还不成熟,而养育者带孩子外出活动时,违背幼儿发展规律,仅为满足自身社交需求和面子,强迫孩子必须要表现出“有礼貌”的现象。该现象首次出现在 2019 年“六一”奶舅发布的我国首份幼儿发展报告《可改变的人们》里。 

伪礼貌现象的出现,是由养育滞后现象造成的亲子冲突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养育者对 3 岁前幼 儿语言和社会规则(如,礼貌)发展规律不够了解,而做出的错误引导方式,诱发幼儿的恐惧和抵触情绪,增加了不必要的亲子冲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语言和社交的发展。 

伪礼貌现象在 1 岁半到 3 岁之间最为常见。大多是因为养育者会带孩子进行社交活动而产生的。这种社交活动往往并不属于孩子的社交行为,而是大人为表示礼貌或碍于面子强加给孩子的。幼儿早期不必要的社交只会增加孩子被传染疾病的可能性。 

更让人深感遗憾的是,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太过平常,以至于不少成年人都会觉得 2-3 岁孩子就应该有礼貌。 

若想要幼儿有良好语言和社交能力的发展,不但要给幼儿提供足够多的学习、模仿和外部输入需求和机会,还要给幼儿足够多的反应和整理自主表达思路的时间。这也就提示我们,在幼儿和其他人 互动时是,需要足够多的反应和思考的时间,否则很容易诱发幼儿的情绪反应,出现哭闹和抵触情绪。

其实,放下所谓面子和礼貌,让孩子停顿一下,慢慢熟练自主表达。大人社交也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好机会。

可是,很多大人为了不在其他人面前丢面子,或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家庭教养”, 却忽视了最为关键的东西,那就是幼儿自主思考的能力,以及更为可贵的孩子的自主意愿。我们需要 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而不是我们大人展示自我的“工具”。 

具体解决办法,详见奶舅新书《孩子的一生早注定:跟奶舅学幼儿习惯养成》。 

2)情绪发展与应对错位 

亲子关系建立过程中,亲子间的情绪理解和表达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养育者疲劳时情绪不稳定,幼儿的想法需求得不到理解和回应时,也会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亲子间的情绪错位问题是养育者和幼儿从出生就需要一直关注和重视的。

第四章我们详细介绍了情绪发展错位,向大家介绍了幼儿情绪理解和表达的发展规律与养育者情 绪应对之间的错位,导致亲子冲突快速升级。

a、奖励缺失与畏难情绪应对 

如果说 3 岁之前,需要养育者更多关注情绪理解和表达的错位问题。那 3-5 岁幼儿的养育者,不得不面对的是另一个常见问题,低欲望和畏难情绪的应对。

3-5 岁幼儿会因为自身能力有限和所要面对环境变得复杂,而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养育者如果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引导出现错位问题,幼儿在过度满足的环境里会出现持续的无兴趣和低欲望状态,为之后的兴趣培养和能力发展造成巨大阻力。 

低欲望和畏难情绪问题的出现,实质上是养育者对奖励机制的误解与幼儿发展规律之间的错位所导致的。

与 3 岁之后的幼儿进行亲子互动,如果养育者还只是通过口头鼓励的形式讲道理,往往收效甚微,持续下去也容易变成会引起幼儿反感的说教,需要以任务和游戏参与的方式,并辅助丰富的奖励方式和机制,才能让幼儿产生持续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最终形成“内驱力”。 

然而,现实养育场景中,奖励机制单一或没有奖励机制,都会让畏难情绪变成亲子冲突的“导火索”。一旦养育者因为孩子的退缩和畏难出现大的情绪波动,容易把误解和情绪宣泄给幼儿,进一步又会加重幼儿的畏难情绪,增加逃避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如此恶性循环。 

在我们观察和追踪的幼儿案例里,有接近一半的的幼儿家庭,并没有专门给孩子提供日常奖励物品。 在这些家庭里,“孩子表现得好是应该的”、“我都会满足他”、“奖励太多会让孩子变得功利”, 是养育者对奖励机制最为常见的态度和看法。 

其实,这三种态度和看法是对幼儿成长过程极大的误解,且对奖励机制存有强烈的偏见。我们对其中的部分家庭进行持续追踪发现,持有这类观点养育者的孩子,会更多的表现出自信心匮乏、游戏互动缺少耐心、做有挑战的任务会急于选择放弃等现象。

在我们观察和追踪的 187 个幼儿案例里,有将近 1/3 的幼儿出现兴趣匮乏、低欲望、畏难易放弃的行为表现。他们在竞争和协作类的游戏和任务里,很容易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幼儿刻意逃避竞争,避免失败;另一种是幼儿无法接受失败,必须要赢,否则就会出现长时间哭闹和受挫状态。 

低欲望畏难的幼儿,很容易在亲子互动、同龄人社交和游戏的时候出现各种问题,进而在沟通交流能力、情绪和情感表达能力方面表现得更差,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适应能力会越来越差。 实际上,畏难情绪的出现,根据幼儿做任务和游戏的不同阶段,也有着不一样的应对方式: 

1、做任务之前就出现畏难情绪,养育者需要坚持一个原则:“愿意尝试很重要”。

2、做任务刚开始出现畏难情绪,养育者的及时反馈很重要。

3、做任务快结束出现畏难情绪,养育者不必要强求幼儿必须要做到什么程度,而是坚持一个原则: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尽管畏难情绪在 3 岁之后幼儿发展过程中扮演的是“常驻嘉宾”,但需要养育者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观察孩子的兴趣和偏好,通过幼儿擅长和喜欢的方式,通过丰富的奖励和鼓励方式引导其愿意尝试陌生和困难的任务。

再之后给做任务的幼儿及时反馈,完成了给予肯定,完不成和幼儿一同接受和 面对挫折与失败,总结经验下次再来。 

更多解决思路和办法,详见奶舅新书《孩子的一生早注定:跟奶舅学幼儿习惯养成》。 

3)情感发展与应对错位 

前文我们已经介绍过情感错位现象,即从孕期到幼儿阶段,亲子间会出现两次情感错位现象:

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第一次情感错位,是 0-1 岁尚不具备情感表达能力,主要养育者对孩子有情感需求,焦虑情绪易被诱发,但却得不到孩子的积极回应,会有意无意打击养育者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我们提醒在孕期或孩子在 0-1 岁这个阶段的养育者注意,孩子刚出生的第一 年,需要多关注新手妈妈的情绪状态和感受,新手妈妈也应多主动寻求其他家庭成员的帮助。在与孩子互动时,多以自己的兴趣和感受为主选择互动材料和方式。

第二次情感错位,是 3-4 岁幼儿情感需求爆发的阶段,养育者逐渐适应繁重复杂的亲子互动,对幼儿的情绪反应和情感需求不再敏感和特别关注,但幼儿情感能力开始爆发,会渴望和在意养育者的关注与关心,甚至会做出极端的行为引起养育者的注意。

养育者在晚上睡前可以增加亲子畅聊的互动,和幼儿躺在床上或坐在舒服的地方,多交流和复盘回忆,给孩子提供不受惩罚的沟通和表达诉求想法的渠道。

更多解决思路和办法,详见奶舅新书《孩子的一生早注定:跟奶舅学幼儿习惯养成》。

4)行为策略发展与应对错位 

幼儿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日常亲子互动和外出社交观察,逐渐丰富了自己应对亲子冲突的行为策略,亲子间行为策略的发展和应对错位问题,也需要养育者重视起来。我们在第五章《亲子冲突与行为策略发展》中详细介绍了幼儿阶段应对亲子冲突的行为策略,主要分为以下 5 个阶段: 

a、1 岁前,哭闹

b、1-3 岁,假哭

c、3-4 岁,假借他物

d、4-5 岁,设置“逻辑陷阱”

e、5-6 岁,攀比 

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然而,我们追踪过程中发现,养育者因为长时间应对幼儿哭闹,而导致亲子互动相处时的行为策略惯性极大,长时间使用一种应对哭闹的策略,而未做出及时调整。当幼儿行为策略发生变化和调整后,养育者没有意识到而出现“被孩子欺负而不知”的情况。 

现实养育场景中,当幼儿在语言表达能力尚待发展的时期,会以“哭闹”为主要策略。随着语言能力的快速发展和熟练,幼儿在与养育者沟通无果后,常会使用“假哭”这一策略应对亲子冲突,以达到让养育者妥协和让步的目的。

有些养育者能够观察和意识到幼儿的假哭行为,并做出养育策略的调整,但更多养育者意识不到幼儿能力发展和策略的变化,会对幼儿产生大量误解,还会被幼儿“欺负”而不自知。 

如果养育者没有及时观察和意识到幼儿行为策略的发展和变化,会在后续亲子 互动和亲子冲突应对问题上出现错位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养育者“该给的时候 没给”出现养育滞后问题,以及养育者“不该给的时候却给了”出现亲子发展错位问题。 

更多解决思路和办法,详见奶舅新书《孩子的一生早注定:跟奶舅学幼儿习惯养成》。  


 八、幼儿发展 8 阶段 

“感知世界、理解成长、适应未知”,是我们对 1-3 岁幼儿发展过程的理解。 

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幼儿阶段的发展,是一个自然成长规律和后天环境培养相互影响的过程。幼儿会先经历完整的生理发育过程。生理发育 (如视觉、听觉)成熟后,会逐渐发展出早期的简单抽象思维能力,这个过程的进步和成长离不开脑的发育。

当幼儿能够通过生理感官感知、行为与环境交互习得的自身能力而做出快速分析和判断,从而选择合适的策略应对充满未知的环境时,就具备了适应未知的能力。 

学习和了解幼儿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特点,以及每个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培养策略和方式,才能帮助孩子在各种意识和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给予有针对性的教育,进而帮助孩子打好坚实的发展基础。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幼儿阶段意 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应对方式和思路: 

1、幼儿意识发展规律及应对 

1)1-2 岁,规则意识培养关键时期 

通常我们认为,一岁前婴儿期的孩子几乎没有规则意识,主要是对客观世界和养育者的大量观察和反馈进行学习。幼儿阶段的规则意识和自主意识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幼儿阶段规则意识的培养和规则理解的引导,在 2 岁前做比较容易,等到自主意识爆发后,规则的培养会变得困难很多。 

1-1.5 岁是幼儿自主意识发展前的状态,幼儿有了自主探索的能力,很乐意自己去尝试和玩耍,但当遇到危险和困难时,也很难意识到问题所在。如果养育者拒绝或者把物品拿走,孩子也就很快忘记, 跟没有发生一样。该阶段幼儿对规则的理解几乎是二元的,可以做和不可以做两种。 

1.5-2 岁是孩子自主意识萌芽的状态,也就是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会主动去实现,遇到困难和阻力也还是会去尝试,或者通过假哭的方式达到目的。

这个阶段幼儿对规则的理解会开始丰富起来,主要分为不可以做、再试试、可以做。这就是为什么 2 岁左右会越来越不“听话”,常常会通过行为反复试探养育者的反应,如果养育者没有反应就会继续尝试。如果被发现,会停止行为进行观察或假哭。 

由此可见,1-2 岁是培养幼儿形成规则意识的关键时期,1 岁之后养育者不能一直顺着幼儿,更不能一味满足。这个年龄阶段养育者可以通过增加拒绝的次数,拒绝后给出替代选项的方式,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和理解能力。 

增加拒绝和制止的次数并不是要一味拒绝和禁止,而是通过拒绝,以及允许让幼儿经验性习得哪些情况下可以做哪些行为,进而感受规则。

比如,孩子会因为喜欢听敲击的声音,故意摔打勺子、杯子或餐具。养育者通过拒绝孩子和制止敲击,让幼儿知晓这种行为是不被鼓励,而一起玩敲击类的玩具,会被赞许和鼓励,这样幼儿通过观察和反馈很快明白,敲击行为的家庭规则是什么。

2)1.5-2.5 岁幼儿自主意识爆发 

1 岁半到 2 岁半是幼儿自主意识爆发的阶段,幼儿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逐渐变成行为选择的主导。当幼儿自主意识爆发后,本来只是因为好奇或好玩的行为,会逐渐变成幼儿表达情绪和想法的常规策略。 

如果在 1 岁半之前,养育者没有及时制止和引导幼儿某些有破坏倾向的行为,而是选择默许或积极回应,会被幼儿视为一种行为鼓励,增加这些行为出现的频率。

比如,咬东西的行为可被视为幼儿表达情绪和想法的方式,随着年龄增加和亲子互动,这种行为策略趋于固定,孩子遇到问题或困扰就会使用该策略(咬东西)。因此,养育者需要在自主意识爆发之前,在观察到幼儿咬人和打人的行为时, 及时制止和引导。自主意识爆发后,再做引导会难上加难。 

如果 1 岁半之后遇到规则和情绪问题,往往需要养育者通过一系列奖励和许诺的方式进行引导。当幼儿出现上述行为时,养育者通过行为制止和示范正确的行为方式,鼓励幼儿模仿和重复,并呈现一些常规的物质奖励,主要有以下三种引导方式: 

a、增加有明显规则类的游戏或互动 

1 岁半之后自主意识爆发,幼儿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逐渐变成行为选择的主导。这个时期养育者一味压制和约束很难起作用,需要多调动幼儿积极性。比如,养育者可以把出游作为一周或两周的奖励,通过奖励许诺和要求的方式,引导幼儿行为、调整作息习惯。 

这个阶段属于理解和接受规则的过程,如果放任孩子自由发展,很容易出现孩子缺少自我约束,容易在外出社交的时候变成破坏者。

养育者主要思路是通过日常的家庭规则要求,让幼儿养成好的生活习惯,逐渐理解和接受家庭规则。比如,幼儿吃完饭必须要把碗送到厨房、自己餐桌上的垃圾必须要 自己清理、玩具玩完了必须要收拾起来等。

b、设置时间,定闹铃

养育者增加拒绝次数和玩有规则互动游戏,对于自主意识爆发阶段的幼儿来说,可能不太起作用了。 我们追踪发现,很多养育者会在幼儿 2 岁之后,频繁增加惩罚的力度,但又没有用合适的引导方式和奖励,容易造成孩子出现低欲望和畏难情绪。 

2 岁之后,孩子自主意识爆发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亲子冲突,如果没有更简单有效的规则约定方式,极容易出现更多不必要的亲子矛盾和麻烦。

这个时期最值得尝试的方式,是和孩子互动前设置闹铃,约定好玩耍时长和结束后做什么。对幼儿来说,鼓励孩子来定闹铃,主要是因为定闹铃设置任务时长是制定规则的过程。当孩子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就会更愿意遵守规则和维护规则。 

比如,2 岁后的孩子特别容易出现睡觉前必须要玩或听故事,不允许养育者停下来。一旦停下来就会哭闹,亲子间的冲突会很容易增加和升级。如果在互动开始的时候,让孩子设置好闹铃,限定好时间。当时间到了孩子遵守约定,给予及时的奖励和鼓励。反复多次之后,孩子就会遵守和认可这样的规则。 

c、奖励机制的建立 

随着幼儿能力的发展和经验技巧的积累,规则培养需要更加丰富有效的奖励机制,才能帮助幼儿掌握更多应对技巧和方法。

增加拒绝的同时,要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被允许和鼓励的。当和孩子一起玩有明确规则的互动游戏时,要通过及时的小奖励让孩子遵守和接受规则。 设置闹铃时,当幼儿遵守了约定须立即给予物品奖励和肯定。

养育者在家庭或外出互动游玩时的规则意识培养,对幼儿长远发展很重要。家庭规则、学校规则、 社会规则、社交规则等,都是幼儿不得不学习和掌握的。养育者根据幼儿实际的发展阶段,做有针对性的引导,加上奖励机制的建立,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感知、理解和适应规则。

3)竞争意识发展与应对 

我们追踪发现,竞争意识通常幼儿在 1 岁半后开始出现,2 岁半开始爆发。考虑到 3 岁前会有大量外出社交的需求和机会,3 岁后上幼儿园不得不面对大量竞争场景。引导更好地认识胜利和失败,对幼儿来说很重要。 

a、幼儿阶段的竞争意识,通常都是在 2 岁之后才会得到快速发展。

对于 2 岁前的孩子来说,日常生活中的游戏和互动如果有竞争和比赛,给他们的感受更多是比赛吃饭、比赛喝水、比赛上床之类的好玩的互动游戏。他们也很难理解什么是比赛,输赢各自代表着什么,更多是因为没有得到奖励而哭闹,会为得到赞许和奖励而高兴。 

2 岁之后,特别是 2 岁半到 3 岁,随着孩子自主意识变强,就需要尝试其他方式。比较好的办法是, 通过体育竞赛或者提供协作类任务的方式,帮助幼儿建立起正确的比赛和竞争观念。因为竞赛类的体育运动比赛,失败是常态。当孩子在自己能力承受范围内体会到了足够多的失败,他们才更有可能接受失败,把失败看作是一件很普通平常的事情,而不是多么痛苦难受的体验。 

b、2 岁半-3 岁半是竞争意识快速发展的时期,如果没有做好胜负观念的引导,很容易造成孩子非第一不当。

自主意识爆发后,孩子对自我的感受和想法会越来越看重。发展到 3 岁左右的时候,孩子会开始出现必须要赢,不接受失败的想法。再加上平时养育者会故意让着孩子,小朋友觉得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外面,自己赢才是正确的事情。 

2 岁半之后,鼓励孩子变成日常比赛和竞争规则的制定者,是一种换位思考的操作。让幼儿变成日常互动和游戏规则制定者,养育者作为辅助实现者或规则的挑战者,帮助幼儿感受到更丰富立体的竞争和比赛体验。

这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想象力和分析判断的能力,因为规则本身就是特别抽象和不准确的, 总会有漏洞和不足的地方。也能让孩子有了多种视角来看待比赛和竞争。 

更多解决思路和办法,详见奶舅新书《孩子的一生早注定:跟奶舅学幼儿习惯养成》。 

2、生理发育 3 阶段 

我们基于过去 10 年在行为决策领域的理论研究,以及奶舅及团队过去 4 年对 1107 个幼儿追踪案例和文本案例研究,进一步证实和完善了我们研究发现的幼儿阶段发展规律,即幼儿发展 8 阶段。接下来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幼儿发展 8 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培养侧重点: 

1)颜色阶段(预期月龄:6-10 ) 

婴儿(0-1 岁)的视觉有明显发育完善的过程,从刚开始看到的世界几乎是黑白的,到后来能够区分不同颜色并逐渐形成颜色偏好,最后通过视知觉观察和认识这个复杂的世界。这也是在婴儿期需要给孩子看黑白卡的主要原因,通过外界视觉刺激促进幼儿的生理发育。

随着视觉的快速发育,先后可以看到红色、黄色等高亮色系的颜色,这个阶段的婴儿会表现出对某一种颜色持续的兴趣和好奇,逐渐对颜色产生自己的偏好。 

颜色阶段,孩子的月龄通常在 6-10 个月。颜色阶段最为明显的行为标志是,婴儿可以区分不同颜色,并对某一种颜色产生持续的兴趣或偏好。如果超过 10 个月孩子,还没有出现对颜色的区分和偏好,就需要特别注意婴儿的视觉发育情况,考虑是否是养育环境视觉刺激过少,或者色盲的可能性。 

A、典型案例

a、基本信息:男,9 个月,深圳,主要养育环境 1 个; 

b、行为特点:该婴儿持续对橙色的物品产生浓厚兴趣。在“颜色选择” (在橙色和绿色相同型号玩具小汽车选择)任务中,70% 以上的场景里选择橙色的小汽车。日常生活中更偏爱选择橙色和红色的衣服、玩具。 

B、培养重点:处在颜色阶段的婴儿,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培养:

a、增加日常生活中不同颜色的暴露机会,丰富婴儿视觉刺激的环境; 

b、选取仅颜色有区别的相同玩具与婴儿互动,辅助婴儿完成“颜色选择”任务,了解婴儿的颜色发育情况,以及对颜色的偏好程度;

c、尝试通过婴儿偏好的颜色,作为培养新兴趣的起点。如若婴儿偏好红色,可通过红色的图形、玩具、乐器等帮助婴儿对符号、声音和音乐类互动产生好奇和兴趣。

2)形状阶段(预期月龄:10-14 ) 

幼儿早期的视觉发育最为迅速和易被观察。颜色区分能力得到发展后,幼儿逐渐具备熟练区分现实环境里不同图形符号的能力,如圆形、方形等。该阶段幼儿正处在站立和学走路阶段,幼儿开始关注到家庭或环境内的各种标识符号,并通过养育者的反馈,逐渐能够指认不同图形符号。

处在形状阶段幼儿的月龄通常在 10-14 个月。最为明显的行为标志是,幼儿对外界环境里各类形 状(如图形符号)有明显区分或偏好。比如,家里或商场里的各种标识符号、路标、车标、汉字和字母,都是这个阶段幼儿最容易产生兴趣的东西。因为他们已经初步具备各种图形符号间的比较和再认能力。 

A、典型案例

a、基本信息:男,12 个月,北京,主要养育环境 1 个;

b、行为特点:该幼儿可以完成“苹果和香蕉图片的选择任务”。虽不会表达,但能够区分和指认图片里各种图形符号。

B、培养重点:处在形状阶段的幼儿,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培养:

a、增加日常生活中的各类标识符号的暴露机会,丰富婴幼儿视觉刺激的环境;

b、选取路标、车标、动植物图片和卡片等视觉刺激类玩具与幼儿互动,帮助其完成图形符号的学习和认知过程;

c、尝试通过户外活动,辅助孩子观察和学习小区周边路标和各类警示标识;

d、建议多带幼儿逛附近超市,在超市内完成水果、蔬菜、生活用品的学习和指认学习任务,帮助幼儿通过接触和体验,更全面学习和感知事物。

3)声音阶段(预期月龄:12-18 ) 

经过婴儿期(0-12 个月)视觉的快速发育,进入幼儿早期(12-24 个月)听觉的发育开始加速。幼儿会对有声响的玩具、会发出声音的生活物品、有节奏的旋律特别感兴趣。该阶段正好是学习自主进食的时期,幼儿常会使用勺子敲打桌碗,或者故意把东西丢到地上听声响,观察养育者的反应。 

处在声音阶段的孩子,月龄通常在 12-18 个月。最为明显的行为标志是,幼儿会喜欢有声响的玩具,并且开始对听故事或听音乐产生兴趣,喜欢拍打、敲击、摔落等声音。

有一部分处在声音阶段的幼儿,还会出现对某类声音产生明显偏好并刻意制造声响的行为。比如,喜欢勺子敲击碗或桌子的声音,出现水杯敲击地面的行为等。这个阶段也是音乐和语言启蒙的关键时期。 

A、典型案例

a、基本信息:男,15 个月,珠海,主要养育环境 1 个;

b、行为特点:该幼儿会在进食过程中,频繁出现摔打自己塑料水杯、勺子敲击桌面的行为,对敲击声、 拍打声产生浓厚兴趣。

B、培养重点:处在声音阶段的幼儿,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培养:

a、增加听音乐、讲故事的亲子互动,丰富幼儿听觉刺激环境;

b、增加与幼儿完成敲击类玩具或乐器的互动,固定区域进行敲击游戏;

c、清空玩具区,减少多余玩具和绘本读物刺激,增加语言互动交流,鼓励幼儿发声。 

以上三个阶段,更多的是与生理感官的发育有关系,主要发生在 6-18 个月的幼儿身上。通常我们认为,处在这 3 个生理发育阶段的幼儿,还未发展出想象力和抽象思维。

为帮助幼儿更好发展想象力和抽象思维,需要养育者在 18 个月前多陪孩子阅读绘本,增加真人有眼神的亲子互动机会,帮助幼儿完成生活中各类颜色、形状、声音类物品的学习和认知过程。 

4)总结: 

需要提醒养育者注意,婴幼儿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不是非此即彼的成熟过程,更不是说视觉发育完了才轮到听觉的发育,而是基于脑发育,视觉和听觉同时都会有发育成熟的过程,但受到感官间发育的速度快慢影响,使得不同感官发育会有各自的关键期。

生理发育阶段,养育者引入不同类型玩具或选择互动形式,需要根据幼儿实际发育发展情况来决定。 如果在声音阶段,给幼儿呈现各种音乐或故事类声音,幼儿会被吸引并容易产生兴趣。

但是,如果在颜色阶段,给幼儿呈现各种有声类的玩具,幼儿会很容易出现恐惧和惊吓。

虽然嗅觉、味觉并没有被明确列为幼儿行为发展的阶段,但其发育过程,确实会给部分幼儿带来这样或那样看似奇怪的行为。需要大家知道的是,感知觉的发育对幼儿的影响是很深远的,既有客观的脑发育和生理发育的规律,也需要有足够丰富的环境刺激。

这里讲到的环境刺激,就包括了幼儿与养育者的亲密互动,养育者身上熟悉的味道、舒服的触感不但会让幼儿感到好奇有趣,还会在幼儿情绪波动的时候带来安抚。

一岁多的幼儿嗅觉系统快速发育,不管是闻养育者身上的味道,还是亲昵互动,都属于正常的行为反应,不需要养育者太过紧张。因为绝大部分幼儿出现这类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消失。

然而,有极少数幼儿会因为养育者错误的引导和鼓励,养成不好的行为习惯。比如,我们有追踪到,幼儿会从小喜欢把手从养育者领口伸进去抚摸妈妈的胸,以获得情绪上的平复。这类习惯的养成,与养育者的态度和应对方式有很大关系。

幼儿阶段会因为生理感官的发育出现很多有趣的行为,需要养育者多了解幼儿阶段的客观发育和发展规律,及时发现那些可能会变成不良习惯的苗头,给予幼儿科学合理的引导,而不是放任或一味满足和妥协。


九、幼儿发展 8 阶段(下) 

随着幼儿生理感官的发育成熟,幼儿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感知能力越来越强,也逐渐具备了学习和模仿养育者的基本能力。

与生理发育阶段被动接受刺激和互动不同的是,幼儿到了心理能力发展的阶段,开始具备了主动探索,以及不断尝试、试探的意识和能力,亲子互动对于幼儿语言、社交和其他能力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亲子间的冲突也会随之快速增加。

亲子间冲突快速增加,会对养育者所提供的养育环境和互动引导方式带来巨大考验。

3、心理发展 3 阶段 

可以说,前 3 个生理发育的阶段,属于婴幼儿的被动学习阶段。婴幼儿通过大量亲子互动或与环境互动,完成了对生活中各种颜色、形状、声音刺激的学习和认知。当孩子具备了基本的学习和再认能力后,会出现越来越强烈的自主学习需求。幼儿会先后经历触摸、组合和结构,这 3 个明显的心理发展阶段。 

4)触摸阶段(预期月龄:14-20) 

当幼儿具备了站立、爬行和走路的能力后,对于环境的主动探索和尝试次数开始显著增加。1 岁前幼儿的主要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1 岁之后具备了基本的自主探索能力(站立、爬行和走路)后,开始主动学习和探索陌生世界。

由于 1 岁半以前的幼儿普遍不具备语言表达能力,对事物的学习和认知只能通过肢体语言(主要是用手触摸或指认),我们把这个典型幼儿早期发展阶段称作“触摸”阶段。

触摸就是幼儿早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第一个步骤,也是幼儿结合颜色、形状和声音 阶段掌握的分辨技能,打开复杂且陌生世界的行为方式。处在该阶段的幼儿通过日常的互动和观察,开始对电子产品、有声挂历、 点读类和交互式玩具产生浓厚兴趣。

比如,当我们询问“哪个是苹果”时,处在该阶段的幼儿通常会跑去拿起或指认苹果的图片,或直接找到家里真实的苹果。出现这种行为是由于幼儿日常生活中反复学习和指认苹果,苹果的图形或实物和“苹果”的音,在幼儿认知世界里产生一一对应的关系,幼儿就完成了对“苹果”这个词的音、 形和义的经验性学习和认知过程。 

处在触摸阶段的幼儿月龄通常在 14-20 个月。最为明显的行为标志是,幼儿热衷于触碰有声响、会动或出现各种变化的物品和玩具,如电子产品、有声挂历、按键类玩具等。

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A、典型案例

a、基本信息:女,18 个月,天津,主要养育环境 2 个;

b、行为特点:该幼儿对点读类互动游戏产生极大兴趣,喜欢在有声挂历和转动类玩具上完成物品和图片的指认游戏、任务。

B、培养重点:处在触摸阶段的幼儿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培养:

a、增加户外活动,多带孩子去物品丰富的地方,如商场和超市;

b、建议多带幼儿逛超市,在超市内由幼儿主导完成各种水果、蔬菜、生活用品的学习和指认学习任务,同时鼓励幼儿发声,增加幼儿语言表达需求和机会。

c、清空玩具区,多做真人有眼神互动,设置安静舒适的亲子阅读区,增加语言互动交流,培养亲子阅读习惯; 

5)组合阶段(预期月龄:18 +) 

经过大量触摸和场景交互式的认知学习过程,幼儿在养育者的引导或独自探索中,经验性习得事物各种外在特征之间的联系。比如,玩具车之间有大和小之分、毛绒玩具有软和硬之分、玩具可以垒起或摆出不同的图形、物品、可以按用途进行分类等。这些都属于客观世界规律性的知识。

由于发展到该阶段的幼儿完成以上这类任务和游戏,需要对物品进行“重新组织与 合并”,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作“组合阶段”。 

需要特别注意,相比于前 4 个阶段主要受到生理和脑发育的影响,后 4 个发展阶段更需要养育环境和引导方式的帮助,所以发展阶段的月龄跨度变大。

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如果养育者没有及时引导或提供足够的环境刺激,幼儿很容易长时间处在同一个发展阶段。因此,后 4 个发展阶段预期月龄只提供我们观察到最低的月龄。 

处在组合阶段的孩子月龄通常在 18 个月以后。最为明显的行为标志是,幼儿偏好玩具的大小排序、颜色分类、物品的摆放和垒砌类游戏,常见于 18-30 个月的幼儿。 

A、典型案例

a、基本信息;男,23 个月,银川,主要养育环境 1 个;

b、行为特点:该幼儿每天“沉迷”于把自己家里玩具小汽车按大小排序,玩排队等候加油的游戏。 

B、培养重点:处在组合阶段的幼儿,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培养:

a、主动引导幼儿发现物品间的大小关系、方位关系、逻辑关系等;

b、培养幼儿对玩具区和卧室进行收纳、个人物品归类的习惯;

c、在完成有挑战的任务时(如拼乐高),事先辅助幼儿完成零件的分类,再进行组合拼接过程;

d、建议增加幼儿自主动手的机会,养育者只起语言沟通,或做简单的示范。幼儿独自完成简单任务后,应提供常规的物质奖励。

6)结构阶段(预期月龄:22+)

经过前 5 个阶段的大量认知和互动,幼儿经验性掌握了一些事物简单的运转规则,并能够通过想象和模拟的方式,对现有规则和事物进行“结合与重构”,我们把这个发展阶段称作“结构阶段”,是想象力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

结构阶段是我们观察到幼儿期自然发展的最高阶段。也就是说,只要提供必要的环境刺激,幼儿基本都能够靠大量主动和被动学习与认知,经验性掌握事物简单的运行规则和规律,逐渐发展出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如果养育者没有进一步引导和教育, 会长时间停滞在该发展阶段。

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处在结构阶段的幼儿月龄通常在 22 个月以后。最为明显的行为标志是,幼儿偏好过家家类游戏,喜欢角色扮演、无实物表演等情景类互动游戏,常见于 22-48 个月的幼儿。

A、典型案例

a、基本信息:女,30个月,北京,主要养育环境1个;

b、行为特点:该幼儿喜欢与妈妈一起玩过家家,看完绘本或动画片会要求妈妈立即完成情景模拟。比如,亲子模拟救火情景,幼儿独立完成开车和假装喷水“灭火”的模拟游戏。

B、培养重点:处在结构阶段的幼儿,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培养:

a、增加“云出行”、“假装购物”、“模拟报警、救护、灭火、存取钱”等日常生活行为的想象和模拟游戏;

b、增加由幼儿主导设置游戏规则、自己布置任务的机会,养育者在日常互动中只起辅助作用;

c、帮助孩子建立良好有效的奖励机制。 

想象力和抽象思维其实是在幼儿成长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并不是一开始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发展既有遗传因素,但及时有效的后天环境影响更大。

我们观察和追踪发现,幼儿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是在“触摸”阶段开始萌芽,在“组合”阶段得到锻炼,在“结构”阶段得到爆发的,以上 3 个幼 儿心理发展阶段主要发生在 14-48 个月龄。 

如果处在心理发展 3 阶段,只给幼儿讲绘本读物已经无法满足其发展需要。这个时期,他们需要更多现实场景式的互动类游戏和体验任务。

比如,在绘本上看到苹果,可以带幼儿去超市买个苹果回来,让幼儿把图片或影像带来的视觉刺激,变成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和体验。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理解和制定那些我们看不到摸不到,但深深影响着世界、社会、家庭和游戏运行的规则。 

4、适应未知 2 阶段 

前 6 个行为发展阶段,幼儿通常是在熟悉的环境(家庭)里,由养育者引导或辅助,完成感官的生理快速发育和能力的锻炼。

为帮助幼儿更好适应离开养育者和熟悉环境后的未知与陌生的幼儿园集体生活,需要帮助幼儿培养和锻炼更多独立自主接触和适应陌生的能力和技巧。 

如果说处于这个阶段的幼儿像一辆驰骋的车,那么其身体素质和遗传层面的东西,更像是发动机和引擎,行为习惯和策略就是车轮,成长环境是复杂多变且充满未知的赛道。

适应陌生和未知的过程,不但需要幼儿具备基本的认知能力,还需要掌握“分析和判断”、“规划和控制”这种综合能力。这两种能力与我们每一天都不得不面对的两种抽象概念密切相关,即时间和风险。 

7)时间阶段(预期月龄:24 +) 

时间规划能力是适应未知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对时间概念有认知,知道不同时间长度能够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初步具备做规划和计划能力。这种对时间的感知能力,做规划和计划的能力对幼儿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幼儿阶段时间意识和规划能力的培养,最简单的方式是在做任务和游戏之前“定闹铃”,以及锻炼孩子独立完成不同难度的时间任务。 

互动游戏前“定闹铃”,对幼儿至少有三方面好处:

a、培养时间意识。有时间观念和意识会帮助养育者和幼儿更合理的分配时间,安排行程;

b、培养规则意识。定闹铃是给任务和游戏清楚可观察的规则,有明确的开始和终止信号,有效避免了养育者和幼儿之间的规则冲突;

c、锻炼情绪控制能力。规则明确和合理的时间分配,会帮助幼儿有更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养育者和幼儿情绪都会更加稳定。

处在时间阶段的幼儿月龄通常在 24 个月以后。但需要注意,对幼儿时间意识的培养通常可在 18 个月之后开始尝试。

通过任务或游戏之前“定闹铃”的方式,帮助幼儿感受时间的流逝,逐渐能够了解自己完成不同难度任务的大概用时,锻炼幼儿独立完成时间分配任务等方式,培养幼儿的时间意识和规划能力。最为明显的行为标志是,幼儿能够在闹铃响起时主动终止任务或行为。 

A、典型案例

a、基本信息;男,30 个月,珠海,主要养育环境 1 个;

b、行为特点:该幼儿看动画片/做游戏之前会自主设定好闹铃,当闹铃响起可以情绪稳定的自己完成关闭电子产品/开始下一个游戏的行为。 

B、培养重点:处在时间阶段的幼儿,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培养:

a、18 个月后,开始尝试在吃饭、互动游戏、讲睡前故事等亲子活动之前增加“定闹铃”环节,帮助幼儿感知时间和规则;

b、24 个月后,开始尝试由幼儿完成外出游玩或多个游戏的时间分配任务,比如外出一个小时,可让幼儿选择前半个小时去哪里玩,后半个小时去哪里玩;

c、30 个月后,开始辅助幼儿完成日常行程的规划和设计,锻炼幼儿基于自身能力和兴趣自主决策的能力。

8)风险阶段(预期月龄:30 +) 

风险和时间类似,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又极容易被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危险”、 “相当危险”、“非常危险”这些都是很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估计和判断,它们影响着我们的分析和判断,决定着我们的行为选择。 

幼儿学习和理解“风险”这种极重要且抽象的概念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养育者的保护下一同身处风险环境中,感受和了解风险,在大量的实战和经验总结过程中,才更有希望具备风险评估的综合能力。 

处在风险阶段的幼儿月龄通常在 30 个月以后 。最为明显的行为标志是,幼儿可以通过自身感官分析和判断陌生场景里的风险情况,支配自己的身体,完成对风险的规避任务。 

A、典型案例

a、基本信息:女,33 个月,银川,主要养育环境 2 个;

b、行为特点:该幼儿在养育者监护和引导的前提下,可在少车的马路边独立完成判断车辆多少和风险程度,自主决定能否安全过马路的任务。

B、培养重点:处在风险阶段的幼儿,需要注意以下 3 个方面的培养:

a、增加养育者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社交机会,帮助幼儿完成从熟悉环境到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适应性训练;

b、增加在商场、超市、公园等陌生环境里的“探险”任务。如带孩子一起观察卫生间/安全通道的指示标志,完成找到卫生间/楼梯的探险任务;

c、30 个月后,尝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由幼儿独自完成判断安全信号灯、马路上行人车辆的多少,自主决定是停/走,完成过马路的风险任务。 

以上这两个适应未知的阶段主要发生在 2 岁半之后。幼儿可以把感官接收到的各种生理刺激,转化成自己理解的行为规则,或分析判断的依据,指导自己日常生活的行为选择。 

最后很想说,我们每个人早期的成长都是从陌生到熟悉,再勇敢走向陌生的过程。 新生命在养育者的保护下逐渐感知和接纳这个陌生的客观世界,使其变得熟悉和安全。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养育者,帮助幼儿完成各种能力的锻炼和发展,逐渐具备了理解自己成长和变化的能力。

5、总结 

1)半岁到 1 岁半,幼儿普遍处在“颜色”、“形状”和“声音”阶段。 

该阶段幼儿会对各种颜色、图形符号和声响类的物品特别感兴趣,属于图画和声乐类启蒙比较容易的阶段。

主要是因为幼儿会很容易产生兴趣,注意力也容易被吸引,养育者或者老师会更容易通过持续的环境刺激,给孩子培养更持久的兴趣,并建立起早期自信心。

2)1 岁半到 2 岁半,幼儿普遍处在“触摸”和“组合”阶段。 

这两个阶段是幼儿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快速发展的时期。养育者需要增加有眼神交流的亲子互动,可以多在亲子阅读和互动时,带幼儿一起做排序、组合或垒砌类的游戏或活动,鼓励幼儿语言表达想 法和需求。

3)2 岁半之后,幼儿普遍处在“结构”、“时间”和“风险”阶段。 

该年龄段,幼儿会热衷于玩各种过家家和角色扮演类型的游戏,养育者可以带幼儿参加喜剧表演类课程或活动。

多尝试带幼儿短途旅行,亲近大自然,做一些风险类的游戏和活动,教会幼儿如何判断危险,保护自己,以及体验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变化。

6、后记 

“艰难与适应”是 2020-2021 年打开世界的方式,疫情的突然出现让我们原本的生活方式被打乱。面对无情的新冠病毒,我们社会各界都投入到了抗击疫情的战斗中,也正是因为无数个像你我这样坚持和努力的普通人,才换来了孩子们安心成长的环境。 

过去 4 年时间,艰难和适应也是我们做幼儿行为追踪研究、科普创作人才培养方面最大的感受。艰难在于疫情让我们追踪一个幼儿的成长变得极具挑战,不但需要我们专业团队的坚持和协作,更需要幼儿家长最大程度的信任与配合,这离不开我们对这份研究的热忱和钻研,也离不开对未知和变化的及时 调整和适应。 

回顾过去一年,我和团队共完成了对 187 个幼儿的观察和追踪,分析和整理了 1020 个幼儿文本案例。在专注 1-3 岁幼儿发展追踪研究这条路上,虽走得异常艰难,但坚持下来的我早已不再孤独前行,感谢团队和幼儿家长们的支持与陪伴。 

接下来一年,我们将积极与基因组学、脑科学等遗传发育领域的优秀研究团队合作,为更多幼儿群体提供针对性研究和应对方案的建设。我相信,只有在持续的幼儿发展追踪观察过程中,与不同研究领域的交叉验证,我们的研究才更具有实践意义和参考价值,才能让我们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让更多幼儿和家庭从中受益。

前路漫漫,艰难但不放弃,明年“六一”我们继续约! 

7、主要参考文献 

[1] 奶舅吴斌 . (2021). 孩子的一生早注定 : 跟奶舅学幼儿习惯养成 .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

[2] 奶舅吴斌 . 可改变的人们,幼儿文献研究中心,2019.

[3] 奶舅吴斌 . 制约 1-3 岁幼儿发展的十问题、十现象,幼儿文献研究中心,2020.

[4] Heiplanet. 你知道玩具的“正确打开方式”吗? :《环境中的玩具数量对学步儿童的游戏行为的影响》文献述评,幼儿文献研究中心,2021.

[5] 梁入文 . 宽容孩子的分心,成为他们嘈杂环境的“消音器”:《4 ~ 6 岁幼儿持续性注意的发展:基于时间进程的证据》 文献述评,幼儿文献研究中心,2020.

[6] Heiplanet. 父母的生气和伤心孩子并不能全部理解 :《幼儿生气和伤心情绪情景理解》文献述评,幼儿文献研究中心,2020.

[7] 梁入文 . 孩子真的能看出大人的不高兴吗?:《幼儿对不同情境中的情绪认知及其归因》文献述评,幼儿文献研究中心, 2020. 

 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

纳闻 | 真实新闻时事动态:1455天,1207个幼儿案例研究……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亲子发展错位现象
“当代之当代——2021深圳美术馆当代艺术邀请展”开展

原标题:“当代之当代——2021深圳美术馆当代艺术邀请展”开展 报料有奖 南都深圳报料电话:0755-82121212 南都讯 记者谢湘南 5月28日下午,“当代之当代——2021深圳美术馆当代艺术邀请展”在深圳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邀请到贵州平坡苗族绘画、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