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成都公布坠亡真相后,我最讨厌的是这种词…

  • 新闻
美国海滩出现“怪兽鱼”:状如足球 牙齿锋利

近日,一条不同寻常的鱼被海水冲到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岸上。这条鱼状如足球,牙齿如碎玻璃一样锋利,被美媒形容为“怪兽鱼”。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2日消息,这只通体黑色的生物被人发现张着大嘴,躺在加利福尼亚州拉古纳海滩水晶湾州立公园里。公园相关部门将怪鱼的图片发布在…

5月11日晚上,我从成都二仙桥地铁站出来,叫了一辆滴滴,等待时间比往常要久一些。上车后,司机说:“那个学校怎么了?堵得厉害。”

我知道他说的就是旁边圣灯路上的49中,我回答:“有一个高二学生自杀了。”“到底是因为什么?”司机问我。“网上有一些说法,不过都不可信,现在谁也不清楚。”我的回答有一种自己讨厌的理中客味道,这也是十几年的新闻编辑工作让我养成的习惯。

司机很年轻,说的是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车里没有一点烟味,看得出来他是一个好司机,彬彬有礼,热爱生活。没想到他情绪突然激动起来:“太黑暗了!太腐败了!一个孩子好不容易养这么大,就这么没了。”

到家刷了一下手机,我才搞清楚他为什么这么激动。就在圣灯路49中的大门口,有一些年轻人在那里聚集。这位司机刚好经过那里,一定是“被带节奏了”。

“带节奏”是我最讨厌的网络语言,如果有人对我使用这个词,我一定会爆粗口。但是,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位司机的愤懑呢?拥堵影响了他的接单,但是他并没有为自己的损失而叹气,而是关注一个陌生家庭的命运,在这个夜晚,他以自己的方式介入了公共生活。

人们呼唤的“真相”,要到5月13日凌晨2点11分才由新华社以通稿的形式发布出来,距离男生跳楼已经过去了好几天。在我看来,警方调查的速度并不慢,甚至还过快了点,有一些细节,还缺乏足够的证据,但是,警方在这么短时间内做了大量工作,则是肯定无疑的。

新华社通报的“真相”,被广为接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来自警方的信息,充满了细节。而最初学校冷漠的回应,引起公众的普遍反感,就是因为毫无细节可言。那或许很符合“应对舆情”的策略(信息越少,越权威,口气越专断,就越少出错的可能),但是却完全不能取信于民。

成都公布坠亡真相后,我最讨厌的是这种词...

5月10日14时30分成都49中发布的情况通报 / 图源:微博@成都49中

实际上,国内这两年发生的学生坠楼事件已经不少,一个有着正常思维的现代市民,都会倾向于相信这个孩子“也是自杀”。最初的疑问来自孩子妈妈的三条微博,她控诉的不但是自己孩子的死去,还有自己悲伤处境无法诉说的痛苦(联系多家媒体都没有反应),她不得不自己发微博,@“成都共青团”和“中国人民日报”。

成都公布坠亡真相后,我最讨厌的是这种词...

成都公布坠亡真相后,我最讨厌的是这种词...

成都公布坠亡真相后,我最讨厌的是这种词...

图源:微博@四十九中林同学妈妈

如果说真有什么“节奏”,这就是原点。但是,一个失去孩子的妈妈,发出任何质疑不都是可以理解的吗?如果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发出的悲鸣,不能引起社会的任何回声,那会是怎样的人间?

此时,学校和调查组如果能有一点信息公布出来,比如关于监控视频,关于“为何2小时才联系到家长”,这些信息,学校自己都很清楚,并不需要等4天后才由警方发布出来。搜索一下深圳等地的相关报道就会发现,学校只需要把自己掌握的信息公布出来,虽然无法消除家长的悲伤,却已经足够打消公众疑虑了。

公众对“真相”(其实就是细节)的渴求在上升,而学校和地方教育部门能提供的信息,在4天都是零增长,正是这样的“裂痕”和反差,才给了各种传言以空间(我不愿意称之为谣言)。最终,不得不动用“新华社”(据说来了5位记者)这样的“最权威声音”,来消除这次裂痕,平息舆论。

有关学生跳楼原因的传闻,最匪夷所思的一条是“化学老师为留学名额实施迫害”。这个信息最初是发在知乎上的“回答”中,发布者是匿名,但是传闻却有模有样地说出了这位“化学老师”的名字。

作为教师子弟,我一眼就能看出这个传闻是假的,因为我知道一个老师可能会为自己的孩子着想,但是却没有这样的能量,更不可能对学生下这样的狠手,在省会城市的重点高中搞这样的顶替,更是不可能。

但是,公众(尤其是一些学生家长)却愿意相信这样的传言,因为“顶替”和“不公”,都是他们最害怕的事,也是最担心自己孩子会遇到的局面。这个传言的要命之处在于它是指名道姓的,但是要戳破这样的传言也最简单,49中只需要发一条微博,指出“那位老师是语文老师,不是化学老师,孩子在读高三,学校今年也没有出国留学名额”就足以粉碎传言了。

越是具体的传言,“辟谣”也就越容易,但是很可惜,即便是这一条传言,学校也没有回应,而是任由它在网上发酵。学校的做法,是等警方统一发布,在新华社通稿里,专门就这个信息作了“辟谣”。但是,它已经造成了影响,而且对当事教师也造成了相当大的困扰。

昨天传来消息,在福建的一位网友已经向当地警方“自首”,说自己转发了“化学老师为留学名额实施迫害”的谣言造成广泛传播。这个谣言的“诞生”耐人寻味:有人在知乎上匿名回答提到了那位老师的名字,福建一网友转发了该回答,被其他网友“编发”到别的平台造成二次传播。大部分“谣言”都是这样产生的,它是传播过程中信息出现的变形。

这是到目前为止最有影响的“谣言”了,要明白它产生的过程,需要警方的进一步通报。按照我的猜测,这一事件中所有带细节的传言,最终的源头可能都是来自49中的家长,他们比别人更关心这一新闻,因为他们的孩子就在学校,他们也比别人更渴望一个公平有爱的学校。尤其是出事孩子同班同学的家长,按理说应该接受一定程度的心理辅导。

我朋友圈几位还对“真相”不满足的朋友,实际上都是成都家长,尤其是妈妈们。她们这几天处于极度的不安和焦虑中,此事对她们的冲击,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缓解。从更广阔的意义看,这就是“中国家长”的缩影。

出事男生的妈妈以前也是这样的家长,“一直以来都是本本分分的好公民,相信政府相信党更相信我们的人民”,“这种新闻看了很多遍没曾想有一天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这就是她的“自白”,也能代表大多数家长的心声。母亲们,总是最维护这个社会,她们最善良,最柔软,但是等到自己孩子出事,又会最勇敢。

现在有些人看到新华社发布的“真相”心满意足,反过来指责这位悲伤、绝望的妈妈“被打脸”“带节奏”,希望你们能够永远“岁月静好”,希望不好的事,不要发生在你们身上。

有些人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热衷于揪出“带节奏”的人。他们看了一下视频发出质问,那些人喊“真相”用竟然用普通话,成都人的普通话什么时候这么好了?这就是“带节奏”!他们没有听到,现场青年也有用成都话在哭喊。

实际上,“真相”最终也是用普通话讲述的。新华社记者的普通话一定标准,而接受采访的成华区警方,也会派上自己普通话最好的干警。在过去40年,中国的媒体就是普通话营造了一个有关进步的宏大叙事,49中的老师们讲课,使用的也是普通话——这代表着中国人曾经形成过共识:关心真相,关心公共事务,关心他人的命运。

在这一事件中,真正感到疼痛的是这个城市和它的儿女。

纳闻 | 真实新闻时事动态:成都公布坠亡真相后,我最讨厌的是这种词…
武汉大风中吊篮撞楼2人死亡:家属称被围殴 遗体被抢走

吊篮悬在17楼高空,大风刮得吊篮打转,几度撞向写字楼,吊篮里两名工人几度被摔到篮外。5月10日,武汉极端天气中发生惊险一幕,两名工人不幸离世。 “事发前他们曾电话求救。”5月11日,一名遇难工人家属杨先生告诉封面新闻,事发前弟弟曾电话求救称项目停电,吊篮停止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