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胖一点真的没关系吗?美国心脏协会发表最新声明

胖一点真的没关系吗?美国心脏协会发表最新声明

一个礼拜前(2021-4-23)接到WebMD寄来的电邮,里面是一篇它刚发表的文章,标题是Even a Little Belly Fat Ups Heart Disease Risk(纵然一点腹部脂肪都会增加心脏病的风险)。这就让我想起我在两个多月前发表的微胖较长寿?颠覆想像? 。

在这篇文章里我抨击一些标榜「健康」或「良医」的媒体真的是名副其实的挂羊头卖狗肉,因为他们竟然在鼓励民众选择不健康的生活。例如,《元气网》在2015-12-23发表的颠覆想像!日专家:微胖较长寿、粗茶淡饭加速老化,《健康云》在2017-1-30发表的别再老是减肥! 「微胖」才是最健康的!好处有这些,《每日健康》在2017-6-26发表的原来「微胖」才是长寿指标,《良医健康》在2018-5-16发表的「微胖」的人最长寿,以及《健康2.0》在2020-7-16发表的「微胖」更长寿! 。

这些媒体之所以会做出如此错误的健康指引,主要是因为听信了所谓的专家的片面之词。例如《元气网》所说的日本医生「新开省二」,就是这么一位所谓的专家。这些所谓的专家就只是天真无邪地用Body Mass Index(BMI,身体质量指数,身高体重指数)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肥胖,殊不知用BMI来做为肥胖指数是有缺陷的。

例如一位健美先生,浑身都是肌肉,但根据BMI,他却是被定位为肥胖。另外,纵然是脂肪,也有好坏之分:皮下脂肪是好的,但腹腔脂肪则是坏的。尤其是,与白种人相比,亚洲人通常有较高比例的腹腔脂肪。所以,纵然同样被定位为肥胖(BMI在30或以上),亚洲人的健康风险也会比白种人来得高。

WebMD寄来的那篇文章是在报导一篇刚发表在医学期刊Circulation的「科学声明」。这个期刊是由美国心脏协会发行的,所以它所发表的「科学声明」或「立场声明」当然是具有指标性的医学指引。

这篇刚发表的声明是Obes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美国心脏协会的科学声明),而它最重要的一句话是:「最近的数据强调,从腰围确认的腹部肥胖是一个独立于BMI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指标。」

所谓「最近的数据」,其实是蛮多的,而最大宗的是2014年发表的A Pooled Analysis of Waist Circumference and Mortality in 650,000 Adults(650,000名成年人的腰围和死亡率的汇总分析)。这项分析发现,纵然是所谓的正常或健康的人,也就是BMI在20到25之间的人,死亡风险还是会随着腰围尺寸而升高。尤其是过了中年的人,如果不常锻炼,肌肉就会逐渐被脂肪取代。所以,即使整体体重和BMI保持不变,健康风险也还是会随着腰围尺寸而升高。

事实上,有鉴于腹部肥胖是非常明确的健康风险,美国心脏协会的这份科学声明建议将腰围的测量也纳入例行的健康检查项目,就像例行的量身高、体重、血压一样。

胖一点真的没关系吗?美国心脏协会发表最新声明

我完全了解为什么那些所谓的「健康」或「良医」媒体会说微胖是最健康,最长寿。首先,有些在电视上主持「健康」节目的医生,或是在YouTube大谈养生的专家,都是大腹便便的,例如,请看我发表的抗癌食品及戒口的胡扯。所以,既然主持人都是肥胖了,健康节目(或不健康节目)当然也就要告诉观众微胖是最健康,最长寿。

再来,大多数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就是喜欢听「胖一点没关系」这样的话,毕竟,想要不胖实在是很难,所以大家就会选择逃避,甚至寻求安慰。所以,媒体就会投其所好,安慰肥胖。但是,安慰肥胖是一回事,鼓励肥胖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很不幸的是,那些所谓的「健康」或「良医」媒体就是在鼓励肥胖,因为他们所释出的讯息会让人以为微胖是比不胖来得健康。只不过,从美国心脏协会的这份科学声明来看就知道,鼓励肥胖实在是不道德的。

我个人认为,「微胖」也许是无害的,尤其可能会因人而异而不能一概而论。但是,由于「胖」就是「脂肪」,所以绝不应是追求的目标。最重要的是饮食要均衡,运动要有恒,如此才能延缓肌肉被脂肪取代。最好是能不胖,但如果已经尽力了,却还是微胖,那就顺其自然,无需过度担心。

不管如何,请千万不要相信微胖是最健康或最长寿。

纳闻 | 真实新闻时事动态:胖一点真的没关系吗?美国心脏协会发表最新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