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老汉保护祖传400年古树数次挨打,如今成景点

李全福是山陕人在临泉生活的第7代人,今年81岁。每天清晨,李全福老人总是早早起床,来到距家不远的山陕会馆做义工,打扫庭院,擦拭碑基,一整天都会在庭院里忙碌着,做着自己感觉很有意义的事。随着年纪的增大,身体渐渐不如从前硬朗,但做起会馆的事务却一点也不含糊。李全福说:“我的身体还好,没有大毛病。只要把‘山陕会馆’四个字保留下去,死也瞑目了,祖先遗留下来的家业,不能失传。”

在会馆外,有两棵他的先人们在此栽植的龙旋松柏,聊起保护这两棵的古树的经历时,老人一度失声哭泣。他说,为保护祖传古树,自己多次被打……

安徽阜阳临泉县山陕会馆坐落在长官镇长东居委会,蚬河南岸。始建于清顺治18年(公元1636年),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扩建重修,是山西和陕西两省商人在阜阳建的最早的商贾会馆。据介绍,会馆从外到内有花戏楼、二门、东西廊房、拜殿和云昌阁。会馆发展顶峰时期,有40余间客房供山陕两省商人往返与此驻留。

李全福是安徽临泉县长官镇山陕会馆的守护人,从1986年至今,老人历尽艰辛,一直义务守护长官镇的山陕会馆。“我爷爷、我父亲和我,都是在这个会馆里出生,长大的。我祖上说,这个会馆是山西和陕西两省13姓人家筹资建造的。这13姓是李、佀、韩、梁、马、苏、王、蔡、杨、门、魏、程。这些姓氏的后人现在分别居住在临泉6个乡镇,10年前统计时为248户,2510口人。”李全福说。

1953年,山陕会馆被作为县粮食局的建仓基地使用,同时上级下文件,要求“该会馆原有房屋不得拆毁,可修理使用”。建仓基地的功能和这份文件保护了山陕会馆免遭文革时期的破坏。然而由于建设需要,1976年,会馆被拆毁。从如今尚存的遗址上看,山陕会馆建筑格局严谨,规模宏大,集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之大成,整个建筑布局紧凑,错落有致,连接得体,装饰华丽,其石雕、木雕、砖雕和绘画艺术,更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品。

李全福说说,花戏楼没了,就没有地方唱戏,没有庙会了;东西廊房没有了,也没有人来此贸易、歇脚了;山陕后人们散落到其他地方,从事着各自的事业,与会馆的现实联系越来越少。但在情感上,会馆一直都是山陕后人们共同认可的纽带。他说,当父亲去世前把山陕会馆的历史又重新跟他说一遍时,他能感觉到在父辈、祖辈心目中,会馆是何等的重要。如何让会馆恢复原貌,重现光彩,便成了李全福老人经常思考和操心的大事。

从1986年至今,他一直义务守护长官镇的山陕会馆,曾自费1万多元对其修缮。李全福说,听祖辈讲,会馆门前的两棵古树是建馆时特意从外地购回的龙旋松柏。因其长势粗壮挺拔,而成了会馆的精神象征。“在前些年,有的人看这两棵树值钱,就打起了坏主意,非要砍伐了卖钱不可。我听说后肯定不同意,用身体保护着古树不受到损害,一次次被打趴下,我又一次次爬起来保护着。最后,他们看实在没办法,只好放弃了砍伐古树的念头。”

多年来,李全福不断东奔西走,积极宣传,唤起人们对文物古迹的重视和保护意识,以使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会在他这一代人手中销声匿迹。同时,他还积极整理有关会馆的历史资料,向参观群众宣讲山陕会馆的发展经历,多方寻求帮助和支持。1986年,得知上级提出要保护和恢复古建筑的消息后,李全福立即到散落在临泉县6个乡镇的200多户山陕后人家里,通知他们到会馆开会。会议选出了13个代表,在李全福的带领下,山陕会馆正式开始修复、保护工作。

1994年,在李全福的多方奔走下,临泉县政府批了5万元对会馆进行简单修缮。2010年,县政府把会馆纳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山陕会馆又被县人民政府命名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山陕会馆又被阜阳市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县有关部门正在积极调研,筹措资金,争取早日复建,让古老的山陕会馆重放异彩。

纳闻 | 真实新闻时事动态:老汉保护祖传400年古树数次挨打,如今成景点

相关推荐: 103岁长寿奶奶百岁种菜园,69岁儿子都佩服

“我伺候着俺娘,别人也没有时间。平时我就弄个挂面,弄个鸡蛋,买个苹果,买个香蕉给她吃,这不是今天我没捞着空,去嘎(方言:割)了点草喂油(方言:牛),赶集去给买了几个柿子(西红柿),几个香蕉。”长寿老人谢洪兰的儿子,今年69岁的周会刚说,母亲平时主要就是以面条、…


了解 纳闻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