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原创 薛宝钗与林黛玉,谨愿之士与狂狷之士区别大,怎么可能钗黛合一? 谨愿之士与狂狷之士薛宝钗为何是“谨愿之士”?林黛玉为何是“狂狷之士”钗

原标题:薛宝钗与林黛玉,谨愿之士与狂狷之士区别大,怎么可能钗黛合一?

原创
            薛宝钗与林黛玉,谨愿之士与狂狷之士区别大,怎么可能钗黛合一?
                
                 
    谨愿之士与狂狷之士薛宝钗为何是“谨愿之士”?林黛玉为何是“狂狷之士”钗黛为何不能合一

对于红楼小说中的二女主,薛宝钗与林黛玉,有不少人持钗黛合一的观点,当然这种观点也是有根据的,其来源就是“脂砚斋”的一段批语,如下:

“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第四十二回总批)

但脂砚斋的这种说法很明显与小说的人物塑造是相矛盾的,从小说人物刻画的角度来看,薛宝钗与林黛玉完全就不是一类人,如果用儒学来区分更明显,薛宝钗是谨愿之士,林黛玉是狂狷之士,这两类人在古代文人眼中完全就不是一个类型。

原创
            薛宝钗与林黛玉,谨愿之士与狂狷之士区别大,怎么可能钗黛合一?
                
                 
    谨愿之士与狂狷之士薛宝钗为何是“谨愿之士”?林黛玉为何是“狂狷之士”钗黛为何不能合一

谨愿之士与狂狷之士

在《了凡四训》中讲到:“何谓端曲?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圣人则宁取狂狷。”

意思是说,何为端正与扭曲?现在人们见到善良忠厚之人,即谨愿之士,都是一种肯定和欣赏的态度;但是古代圣贤则宁愿喜欢那种豪放而有原则的人,也就是狂狷之士。

谨愿之士为大多数人所喜爱,却不受圣贤的青睐,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在于,世人所说的善恶与圣人眼中的善恶在很多时候是完全相反的。

谨愿之士,就是指那些谨慎小心的老实人,说白了就是那些没有道德原则的老好人。这类人基本没有什么原则和立场,别人说什么,他们就认同什么;如果另有人提出不同的观点,他们也是赞同的态度;即使双方发生了争执,这类人也只会劝解双方,不会明确表示出支持或反对的意见。

一般来说,这类人的人缘都很好,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他们都不得罪人。由于他们总是很同意他人看法,所以在很多时候还会被人当成知己,所以,这类人是很受普通世人所喜欢的。

但谨愿之士却不能入古代圣贤的眼,因为圣贤们更欣赏那些狂狷之士。

原创
            薛宝钗与林黛玉,谨愿之士与狂狷之士区别大,怎么可能钗黛合一?
                
                 
    谨愿之士与狂狷之士薛宝钗为何是“谨愿之士”?林黛玉为何是“狂狷之士”钗黛为何不能合一

何谓狂狷之士?就是指那些志存高远、有思想、有主见,能坚持自己看法和原则的人。

简单来说,就是和谨愿之士相反的人,就是真性情,率性而为,就是有“虽千万人吾往矣”那种气魄的人。

儒家思想把真性情看作做人与做学问的基础,《中庸》强调“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也就是说率性而为才是真正体现对天道的敬畏,只有把天命转化为内在的真性情,才是真正的求道。

孔子也认为,“狂者进节,狷都有所不为也”,意思是说狂者,一般性格外向,不拘一格,狂傲激进;而狷者则大多性格内向,孤高自傲,独善其身。狂狷之士的一张一弛之道才是历代儒家学者追求的真谛。

结合儒家与世人所喜欢的不同类型的人,我们再来看薛宝钗与林黛玉,她们为何一个为谨愿之士,另一个却为狂狷之人?

原创
            薛宝钗与林黛玉,谨愿之士与狂狷之士区别大,怎么可能钗黛合一?
                
                 
    谨愿之士与狂狷之士薛宝钗为何是“谨愿之士”?林黛玉为何是“狂狷之士”钗黛为何不能合一

薛宝钗为何是“谨愿之士”?

薛宝钗在贾府是公认的老好人形象,这种特质在她进贾府时就表现出来了,小说中第五回便有这样的描述:

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玩笑。

这一段可以作为钗黛二人在贾府为人的总论,那么具体二人又有何表现呢?

先说薛宝钗,第22回写薛宝钗十五岁过生日,原本作为小寿星,她是众人的焦点,理应众人捧着她,而她却是点了《西游记》又点《鲁智深醉闹五台山》。

一个青春少女怎么可能发自内心的喜欢这些戏,很明显,她这么做就是为了博取长辈的欢心,在点戏时刻意点得都是贾母所喜爱的戏。

原创
            薛宝钗与林黛玉,谨愿之士与狂狷之士区别大,怎么可能钗黛合一?
                
                 
    谨愿之士与狂狷之士薛宝钗为何是“谨愿之士”?林黛玉为何是“狂狷之士”钗黛为何不能合一

第32回,在丫鬟金钏死后,薛宝钗的表现也是有很明显的媚上行为。在这件事的理解上,读者、贾宝玉和王夫人,都认为金钏之死与她被撵出贾府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但是薛宝钗出于对王夫人的维护,竟然这样安慰她,说金钏是不小心自己掉井里去了,薛宝钗的这种逻辑听起来是十分滑稽的,而且言语之间还不乏对金钏的污辱之词,说:

“她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玩玩逛逛,岂有这样大气性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胡涂人,也不为可惜。”

正因如此,所以贾府长辈们对薛宝钗评价很高,如贾母这样说:

“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第35回)

贾母道:“我说这个孩子细致,凡事想得妥当。”(第38回)

王夫人就更不用了说了,原本她们就是亲戚关系,相比之下,宝钗与王夫人的血缘关系也近,在第55回,内管家王熙凤病倒之后,王夫人选出的当家人,除了自己家里的李纨和探春,还特选了薛宝钗,已经足以证明薛宝钗在她心中的位置了。

原创
            薛宝钗与林黛玉,谨愿之士与狂狷之士区别大,怎么可能钗黛合一?
                
                 
    谨愿之士与狂狷之士薛宝钗为何是“谨愿之士”?林黛玉为何是“狂狷之士”钗黛为何不能合一

除了长辈说她好,同辈姐妹也认为她好,比如史湘云对薛宝钗的评价就相当高,她说:

“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无妨碍的。”说着眼睛圈儿就红了。(第32回)

湘云为什么认为宝钗好,因为宝钗处处为她着想,比如开诗社时湘云吵着要做东,但钱从哪儿来却无从谈起,这时薛宝钗出手帮她办了一场螃蟹宴,既为她争了面子,也博得了大家的欢心。

所以湘云原先是与黛玉走得近,后来与宝钗关系更密切。

除了湘云,就连林黛玉也没有逃出她的“糖衣炮弹”。

比如第42回,黛玉在在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宴会上说出“良辰美景奈何天”,一句暴露了她看过所谓的“杂书”。这一回,薛宝钗以长姐的身份对黛玉教育了一番。

原创
            薛宝钗与林黛玉,谨愿之士与狂狷之士区别大,怎么可能钗黛合一?
                
                 
    谨愿之士与狂狷之士薛宝钗为何是“谨愿之士”?林黛玉为何是“狂狷之士”钗黛为何不能合一

到第45回时,黛玉生病,宝钗去探望,并依据黛玉的病情,还提出要从自己家里帮黛玉熬燕窝给她喝。宝钗的言行终于打动了黛玉,当着宝姐姐的面儿,黛玉说了一番掏心窝子的话,她说:

“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得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她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第45回的回目是“金兰契互剖金兰语”,这说明在黛玉心里已把宝钗视为金兰之交,此后不再将其视为情敌。

此外,宝钗还时刻关注着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比如对刑岫烟就很照顾,第57回,面对刑岫烟的难处,她暖心宽慰还给她出了不少主意,完了还叫刑岫烟有困难只管悄悄找她便是。

而刑岫烟答应与薛蝌的婚事,却是心中先取中宝钗,然后方取薛蝌。可见,薛宝钗在她心中的分量有多重!

从上述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对薛宝钗的评价来看,薛宝钗在贾府人的眼中,她就是个完人,挑不出半点毛病,也从不得罪人,她身上的特质与谨愿之士完全相符。

原创
            薛宝钗与林黛玉,谨愿之士与狂狷之士区别大,怎么可能钗黛合一?
                
                 
    谨愿之士与狂狷之士薛宝钗为何是“谨愿之士”?林黛玉为何是“狂狷之士”钗黛为何不能合一

林黛玉为何是“狂狷之士”

黛玉本身是有仙命的,这是她的特殊之处。从她执意要报恩于神瑛侍者这一行为来看,就已显示出她虽为草木之身,但却有世间真情。

仔细研究一下历史就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但凡流芳千古、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人,他们大多都是狂狷之士。

比如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自笑狂夫老更狂”,龚自珍“负尽狂名十五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等等诸多名流。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狂狷之士的推崇和赞美,也充分说明了古代的圣贤们对狂狷之士的厚爱。

那么林黛玉的“狂狷”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原创
            薛宝钗与林黛玉,谨愿之士与狂狷之士区别大,怎么可能钗黛合一?
                
                 
    谨愿之士与狂狷之士薛宝钗为何是“谨愿之士”?林黛玉为何是“狂狷之士”钗黛为何不能合一

  • 其一,不屈的性格。林黛玉看似外表柔弱,但性格却是倔强的。比如在第3回,她初进荣国府时,就表现得极为谨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耻笑了她去。”,这是她自尊自强的表现。

再如第7回有关送宫花的情节,不管周瑞家的是否为故意,反正到林黛玉处,那宫花确实已没有了选择的余地。黛玉见状,也不给周瑞家的面子,直言不诲地说:

“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替我道谢罢!”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

这回又表现出黛玉有着一颗强烈的自尊心。

再如第18回,元春省亲时,要众姐妹根据匾额赋诗,林黛玉本打算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元春只命作了一匾一咏。可见,黛玉的好胜心之强。

再如第45回,宝钗建议黛玉吃燕窝,黛玉则说:

原创
            薛宝钗与林黛玉,谨愿之士与狂狷之士区别大,怎么可能钗黛合一?
                
                 
    谨愿之士与狂狷之士薛宝钗为何是“谨愿之士”?林黛玉为何是“狂狷之士”钗黛为何不能合一

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耽耽,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第45回)

从黛玉的一番话,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倔强之人,宁愿自己苦,也不愿麻烦别人,更不愿背后被贾府里的下人嚼舌头。

再如第73回,迎春的累金凤被奶娘拿去典当,而迎春却表现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于迎春的这种态度,黛玉不禁讽刺道:

黛玉笑道:“真是‘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若使二姐姐是个男人,这一家上下若许人,又如何裁治他们?”

从黛玉对这件事的态度,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是非分明,好恶明辩之人。

上述件件小事都表现出黛玉在性格方面的与众不同,她与史湘云虽然都是父母双亡,但二人的性格却截然相反,史湘云对身世没有那么敏感,而黛玉则时时处处在意自己的身世,由此造就了她倔强的性格。

原创
            薛宝钗与林黛玉,谨愿之士与狂狷之士区别大,怎么可能钗黛合一?
                
                 
    谨愿之士与狂狷之士薛宝钗为何是“谨愿之士”?林黛玉为何是“狂狷之士”钗黛为何不能合一

  • 其二,不凡的成就,她是诗神。如果要问谁是诗神,那非林黛玉莫属。作者在赋予黛玉一个与众不同性格的同时,也赋予了她绝世的才华。

在小说中,黛玉的诗词高达二十多首,几乎首首都是精华,艺术价值极高,好似诗的化身,特别是她的《葬花吟》,全诗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氛围,表达了好对人生命运无法掌控的慨叹,而且想象力丰富,在诗中她将人与自然巧妙地结合起来,容情于天地之中,在爱过、恨过、挣扎过之后,无奈离去的过程。

可以说,在小说中,作者通过诗词塑造了一个艺术性极高的林黛玉,一个拥有不凡才华的林黛玉。这一点,薛宝钗是无法企及的。

  • 其三,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在小说中,林黛玉虽然没有与贾宝玉走入婚姻,但是她至少勇敢追求了自己的爱情。

林黛玉遵从自己的内心,她也毫不掩饰对宝玉的爱慕,这件事全贾府上下都是知道的。在宝黛二人定情之前,她为了确认贾宝玉的心,通过不断地与他吵架来了解她在宝玉心中的位置。

而在宝黛二人情定后,她又忽然变得不自信了,因为她对社会的潜规则也是十分了解的,没有背景谁又会为她做主呢?这是现实残酷的地方。

尽管她与宝玉没有结果,但相比宝钗、袭人之类,将爱情视为丑祸的封建女性而言,林黛玉就是在逆流而上,不得不说她是社会的进步青年,时代的弄潮儿。

从上述可以看出,林黛玉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性情中人,凡事遵从自己的内心,也正是因为她拥有一副真性情,所以她的才华才如此出众。这不正是狂狷之士吗?

原创
            薛宝钗与林黛玉,谨愿之士与狂狷之士区别大,怎么可能钗黛合一?
                
                 
    谨愿之士与狂狷之士薛宝钗为何是“谨愿之士”?林黛玉为何是“狂狷之士”钗黛为何不能合一

钗黛为何不能合一

从上述的阐述,我们已然可以看出薛宝钗与林黛玉完全就是两类人,她们无论如何不可能合一。

尽管在小说中钗黛判词及红楼梦曲是合二为一的,但并不能因此就判定钗黛乃属同一个人。

你见过又势力又是真性情的人吗?如果真有这样的人,那他必然是人格分裂的。

至于脂砚斋所言,说钗黛合一,我们目前无法判断其合理性。我们看到的原版仅有前八十回,至于后四十回曹公究竟是如何安排的,我们不可能看到。

但就从小说人物塑造来看,将钗黛作为一对相反的人物来对照着写,这只能说是一种创作方式,也并不能就此认定,作者在表达的观点就是钗黛合一。

综上所述,从小说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薛宝钗属于谨愿之士,而林黛玉是狂狷之士,她们二人完全是两类人,由此可见,钗黛合一的观点无论如何是站不住脚的。

纳闻|真实新闻与历史:原创
薛宝钗与林黛玉,谨愿之士与狂狷之士区别大,怎么可能钗黛合一?

谨愿之士与狂狷之士薛宝钗为何是“谨愿之士”?林黛玉为何是“狂狷之士”钗黛为何不能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