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天下之将” 乐毅

  • 历史
53张照片重现黄埔军校的精神

1937年7月7日,日军侵华战争爆发。北平、天津、上海、厦门、徐州、山东、绥远、山西、河南等大片国土陷落。国民政府只能西迁重庆,国民党在河南洛阳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处在危机之中。1938年夏末,奉命迁到北障秦岭、南屏巴山的汉中盆地。校址就选在汉水南岸、巴…

“天下之将” 乐毅乐毅原为魏人,祖父乐羊曾为魏文侯之大将,曾率兵大破中山国,并因功受封于灵寿。然而自魏文侯之后,魏国国事渐衰,历代国君不思振作,因此乐毅便离开魏国前往赵国。

赵武灵王非常赏识乐毅,然而却于“沙丘之变”中被害身亡,继任之赵王并不重视乐毅,所以他便返回魏国,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魏王派他出使燕国,燕国国君昭王雄才大略,并极为礼贤下士,对于乐毅他想以客卿之礼待之,乐毅深受感动,表示身为外人不敢承受此要职,愿身居亚卿,待日后立功再任要职。

外交全才

此时东方之齐国国君齐湣王残暴成性,并狂妄自大,自称东帝,邻近各国诸侯都受到他的欺凌,怨声载道。燕国与齐国早有宿怨,燕昭王认为齐湣王昏庸无道,应是讨伐之时机,于是问乐毅攻打齐国之意见?乐毅回答说:“齐国是春秋五霸之一,地大人多,单独攻取不易,必联赵、楚、秦、韩、魏五国之力方能败之。”并表示愿出使各国共同伐齐,此时乐毅充分利用诸侯们对于齐湣王之残暴不仁,早已忍无可忍之心理周游列国,最后各国一致同意出兵伐齐。

燕昭王任乐毅为上将军,统帅赵、楚、韩、魏、燕国之兵攻打齐国。乐毅的大军先于济水之西(今山东荷泽)大败齐国之师,而后立即封赏秦、韩二国之军,使之回国,并派魏国攻取故宋国之地(今山东西南);赵军攻取中山国东部(今河北河间县),自己率领燕军直下齐国首都临淄其所到之处,势如破竹,一连攻陷齐国七十余城,齐湣王出逃。之后,各国军队陆续收兵回国,留下乐毅守临淄,继续攻最后之莒、即墨二城。

惠王猜忌功败垂成

乐毅的战略构想是联合之国以最快之速度击败齐国之军队,使燕军能进入齐国各城经营,以安抚民心,他认为唯有真正得到民心才算真正征服齐国。齐国首将田单使用反间放出流言说:“乐毅能在半年内,攻下七十余城,为何费了三年还攻不下两座城呢?实际上是想自立当齐王。”燕昭王听了却说:“乐毅功盖天下,就算封王也未尝不可。”从而派使者,要封乐毅为齐王。乐毅十分感激燕昭王的厚意,但宁死也不肯接受封王,只实现当年与昭王之诺,封昌国君。

然而燕昭王死后,其子燕惠王继位。田单知道惠王生性多疑,且任太子时曾和乐毅发生不愉快,就再次使用反间计,燕惠王立即改派骑劫接替乐毅的兵符,并把乐毅召回,而田单后来在即墨打败骑劫,并趁胜追击收复了齐国七十余城,乐毅之苦心经营毁于一旦。

此时乐毅没多说什么,默默的到了赵国,燕惠王此时害怕乐毅心生怨恨,于是修书派人送至乐毅,书中写道:“你何以报答先王知遇之恩?”乐毅写下了历史上著名的《报燕惠王书》。在书信中,他首先回顾了往事,婉娩含蓄的表达了他受恩于先王,但鉴于往事不可留于燕,目地是为了保全昭王以及惠王之名声。此书语气婉转,语意恳切真挚;并以伍子胥辅佐吴王阖庐登基,却不见容于夫差,最后落得身死的历史教训,申明自己不效愚忠、不愿屈死,并告知惠王为人要宽容,与人为善。

最后乐毅真的做到了不念旧恶,并在有生之年中不断的修好赵国与燕国的关系,直至老死。

三国时名相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时,曾自比为管仲、乐毅;并称乐毅为“天下之将”。

纳闻 | 真实新闻与评述:“天下之将” 乐毅
斯大林时代处极刑人数是沙皇的1600倍

斯大林 在世界大多数人都知道斯大林是暴君,他几十年的统治是暴政时,我们这一代中国人还被蒙在鼓里,仍把他称为“伟大的革命导师”。1963年《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开始发表的《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即著名的“九评”,其中的“二评”《关于斯大林问题》是这样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