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为什么掺假的历史总是传播得特别广

  • 历史
罕有西方留学背景 孙力军正式解职 泄露疫情数据?

中国官方今天公布,免去孙力军的公安部副部长职务。孙力军4月时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而接受国家纪检委调查。中央社说,孙力军的西方院校背景在中国安全官员中较为罕见。官方公布他遭调查后,有传言指可能涉及泄露疫情相关数据给美国,但无法证实。 据中央社今天报道称,涉严重…

历史人文

1

许多走南闯北的朋友都知道,东北人当中,祖籍山东的,有很多,据说70%至80%的东北人,祖籍都是山东。

虽然没有谁做过严谨的统计(其实也无法精确统计),但是,今天至少过半数的东北人,祖籍都是山东,我想这一点,应该是没有疑问的,这也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是比较相符的。

那么,为什么呢?

为什么多数东北人,都是祖籍山东呢?

其实,他们基本上都是近代史上好几波“闯关东”的山东人的后代。

那么,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为什么当年闯关东的人,多数是山东人呢?

山东和东北,并不接壤呀。

这个问题的答案说出来,大家就会恍然大悟:

因为山东和东北的辽宁,隔海相望,从山东蓬莱至辽宁旅顺,最短的距离只有56海里,约等于陆地上的103公里。

如图,走海路从山东到东北,只有56海里,这就是为什么多数东北人祖籍是山东

什么概念呢?

两个闯关东的山东大汉,轮流摇一只小舢板,保守估计每小时走8公里,那么只需要12个小时,两个山东人就抵达了辽宁。

早上6点钟出发,傍晚6点钟,就到了。

重要的是这一路上,还没有人拦着,清政府也不想管大海。

两个大汉在旅顺一上岸,把舢板一卖,换点银子,找个地方吃个饭,落个脚,闯关东的生涯,也就开始了。

是的。当时闯关东,山东人最方便。因为,海路最近。

那么,读到这里,有读者会问了:

河北不是离辽宁更近吗?而且还是陆路接壤,为什么闯关东不是河北人最多呢?

答案是:

因为有柳条

清代柳条边示意图,柳条边隔开了河北和东北,这就是为什么东北人祖籍河北的不及山东多

这个“柳条边”,我在以前的文章里,跟大家讲解过了,当时清政府禁止汉人去东北,所以在河北和辽宁的边界上,用土堆、柳条、绳索和士兵驻守,建立起一条长长的防线,当时叫“柳条边”,所以当年的河北人闯关东,要么贿赂关卡的官兵,要么拆毁柳条边,要么耐心等候清政府偶尔开放柳条边。

所以,当时从河北经陆路去东北闯关东,反而没有山东走海路方便。

可是,尽管如此,仍然有不少河北人,通过各种方式,绕过、闯过、或者侥幸通过了柳条边,成功进入东北,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今天的东北人当中,其实也有不少人祖籍是河北。

闯关东各种路线图,其中山东走海路最近

当年闯关东的,“蓬莱—旅顺”这条海路最方便,走的人数也最多。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年闯关东的,是山东人最多。

还是那句老话:存在,就是合理。

清代柳条边遗址,当年这些树与树之间有绳子相连,把汉人挡住,不准汉人去东北

2

我们在许多古装电影里看到战争场面,古代大军的将士手持刀、剑,甚至斧子冲锋,请问,这个场景,符合历史事实吗?

持刀冲锋打仗是为了影视剧观赏效果,事实上古代战场最常用的是长枪,而不是刀剑

在带领大家认真审阅历史之前,我先问你一个问题。

你看这幅冷兵器图,有刀,有剑,有长枪,有斧子,我就问你一句,现在假设你要上战场,请问,你选哪一款武器?

别急。

先想一想,再回答。

其实毫无疑问:你会选长枪。

为什么?

因为长枪足够长,它让你可以在两米的距离、甚至两米以外的距离,对敌人进行杀伤。

简单地讲就是:敌人还没碰到你,你就戳死敌人了。

那么,既然你这么聪明,那么我再问你:

同样一道选择题,我们古代战场上的官兵,他们怎么选?

答案是:

他们也是选长枪

没有意外。

这个世上,没有傻子。

时光倒退几百年、两千年,也是没有傻子。

我们的祖先,也是很聪明的。

在古代战场上,最常见的冷兵器,其实就是长枪,或者称红缨枪,低配的叫长矛。

所以,我们在电影电视里看到那些持剑、持刀、甚至拿着斧子冲锋的场面,都是假的。

或者说的严谨一点,至少是不常见的。

古代打仗的时候,最常用的武器,不是刀,不是剑,也不是斧,而是:

长枪

当时的官兵,反反复复试验过了:长枪最实用。

因为它足够长。

所以古代打仗,在大多数的时候,其实都是一群拿着长枪的人,在战场上,你戳我,我戳你。

这幅画较为符合历史事实,人手一杆长枪,就是古代战争的常态

这,就是古代战场上最常见的景象。

所以在古代的中国,有这么一个说法:

三箭不如一刀

三刀不如一枪

此外,古人也说:

枪乃兵器之王

这就是为什么在抗战时期,我们儿童团的标配装备是长矛(红缨枪),而不是刀。因为刀,远远没有长矛实用。

英雄所见略同,在古代欧洲的战场,他们的常规武器,其实也是长枪,毫无悬念,这没什么神秘的,都是通过血的教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长枪,最实用。

古代欧洲人打仗同样最常用长枪,而不是刀或者剑

三国演义》说,关羽生前的常用武器,是一把非常笨重的“青龙偃月刀”,这个其实是假的,因为这种青龙偃月刀,在关羽的那个时代,还没有出现,而是在关羽死后好几百年,才在宋朝出现的。

而且,青龙偃月刀也不是战场上的实战武器,而是仪仗队的用具,换句话说,青龙偃月刀,其实是摆设用的,不是真正杀人的武器。

关羽手上的青龙偃月刀其实是穿越物品,历史上真实的关羽也是用长枪的

靠谱的历史资料记载的关羽生前最常用的武器,其实也是一把长枪,也就是红缨枪,长矛的专业版。毫无意外。

但是,不要误解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在古代的战场上,官兵都不带刀、不带剑,其实他们也带刀,也带剑,只不过刀和剑,是近身肉搏时、长枪用不上的时候,才会使用的。

同理,当年侵华日军的军刀,其实也不是日军的主战武器。日军的主战武器,仍然是三八式步枪,军刀并非不用,而也是在近身肉搏的时候,军刀才派得上用场的。

而即使是军刀,也是日军的军官才会装备。日军当年的军曹(普通士兵),是不配日本刀的,他们就是一杆三八式步枪,外加一把刺刀。

鬼子的刀是军官标配,更多是指挥工具和象征意义,并不是常规作战武器

而我军(八路军)当年的军官,更是连军刀都懒得配,直接就是配一支手枪,因为大家都知道,冷兵器除非它足够长,否则用处都不大,还不如一支普通驳壳枪来得实在。

那么,既然古代战争最常用的武器是长枪,为什么我们的电影电视里,充满了手持刀剑冲锋、互相砍杀的画面呢?

那是因为就电影电视的观赏效果而言,刀剑搏斗,比起长枪搏斗来说,好看多了,精彩多了。所以,导演们就把历史事实放到一边去了。

3

我们在电影电视中,经常会看到清朝当官的、当兵的,戴一种锥形的帽子。

请问,这种锥形的清代官帽,在当时叫什么名字呢?

清代凉帽

这种帽子并不好看,清朝为什么要推广这种不好看的帽子?

答案是这样的:

清朝的帽子,分为“便帽”和“礼帽”两大类。

其中,“便帽”就是我们印像中清代地主戴的那种小瓜皮帽。

清代便帽,也叫瓜皮帽

而“礼帽”呢,在当时也称为“大帽子”,礼帽分为两种:

第一种礼帽:冬天戴的,当时叫做“暖帽”。

清代礼帽的一种,名叫暖帽

第二种礼帽:夏天戴的,当时叫做“凉帽”。

戴凉帽的李鸿章

清朝的凉帽,一般是用藤料制作而成,散热性很好,夏天戴着很凉快,所以叫“凉帽”。

除了散热性很好,更重要的是,凉帽非常实用,它可以防晒、防雨、挡风。

换句话说,凉帽既是一顶帽子,同时,也是一把小型的伞,遮风,挡雨,屏蔽日晒,真是居家旅行,必备之良品。

非常实用。

需要注意的是,凉帽顶上的珠子,显示了戴帽者的官阶,具体如下:

一品官员的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

凉帽的顶上没有珠子的,则是无官品的普通士兵和衙役。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组建警察队伍,聘用华人警察,考虑到香港炎热、多雨的气候,也参考并沿用了大清帝国的凉帽,作为香港殖民地华人警察的标配。

英国人讲求实用,因地制宜,早期香港华人警察,凉帽也是标配

英雄所见略同。

更加有趣的是,越南人也很讲求实用,越南人的传统帽子“越南斗笠”,也和清朝的凉帽,如出一辙,都是锥形的帽子。

越南是典型的炎热、多雨的国家,锥形的凉帽,是帽,同时也是伞,显然是最为实用。

越南斗笠,和清朝的凉帽,其实是一回事

纳闻 | 真实新闻与评述:为什么掺假的历史总是传播得特别广
饭碗不保 股市为何升?因近八成美打工仔认为临时失业

外国传媒报道,尽管美国4月非农职位录得破纪录的损失2,050万个,但有78.3%打工仔认为,失业只是暂时的。 NatWest首席策略师John Briggs表示,这是好消息,股市正在反映,因为“永久失业”才是问题。美国银行美国经济主管Michelle Me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