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托尔斯泰生平及与中国的渊源

  • 历史
千古第一贤后 – 唐太宗长孙皇后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长孙皇后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母亲高氏之父高敬德曾任扬州刺史;长孙皇后生长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一整…

托尔斯泰的全名是列夫•托尔斯泰,他是俄国十九世纪中后期和二十世纪初期伟大的作家。我们中国人比较熟悉的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等。

他于1828年9月9号出生在俄国的一个贵族家庭,托尔斯泰一直活到二十世纪的1910年11月20号,终年82岁。

他年轻的时候在喀山大学上学的时候,对东方文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开始就进入东方文化系,专攻土耳其和阿拉伯语。虽然后来他转入了法律系,但他对东方世界的兴趣有增无减。

1851年,托尔斯泰参加了俄国的陆军,在高加索地区服役,并同时开始发表小说。1856年退役之后,他转业从事创作,对世界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托尔斯泰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大师,还是一位了不起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托尔斯泰对中国古代思想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从法文版中把老子的《道德经》翻译成了俄文,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托尔斯泰的哲学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基督教的博爱和忍耐,并由此发展成为非暴力、不抵抗的和平主义,对后来印度的民族英雄甘地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正是由于这种博爱的非暴力思想,托尔斯泰从中国的古代学说中吸取了不少精华。从道教中,他特别欣赏“贵柔”的道理;他还多次细心阅读了孔子的《大学》和《中庸》这两本书,做了大量的笔记和感想。

他在1884年3月11号的日记中说道:“孔夫子的中庸之道是令人惊异的,老子的学说、及遵行自然法则也同样令人惊异。这是智慧,这是力量,这是生机。”

十六年后,在1900年11月14号的日记里面,托尔斯泰又写道:“最近研究孔夫子,于是一切别的东西好像都是微不足道的了。”

托尔斯泰出于反战和非暴力的哲学主张,自然对墨子的“兼爱”和“非攻”观点,狂热地推崇和敬仰,并极力促成墨子《兼爱》一本书,在俄国以俄文发行出版,托尔斯泰自己还亲自做了俄译本的校对和注释工作。

托尔斯泰生活的年代是中国洋务运动正在盛行的时候,因此托尔斯泰对中国的政局也十分关心,并和一些中国知名人士保持通讯往来。比如说,著名的律师张庆桐和政界人士辜鸿铭等等。这些人都收到托尔斯泰的长篇通信,阐述他对中国时局的看法。

在1905年12月4号的给张庆桐的书信中,托尔斯泰大力赞赏中国人的忍耐精神,谴责欧洲人在亚洲的暴力行为。1906年10月给辜鸿铭的信中,托尔斯泰又针对洋务运动而指出中国人不应该模仿西方民族、不应该以夷制夷、以暴易暴,显示出一个伟大的政治作家对中国命运的深刻关注和焦虑。

纳闻 | 真实新闻与评述:托尔斯泰生平及与中国的渊源
“内圣外王”的文武全才

在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中既能建立卓著功勋,又能创立不朽学术者,并不多见,王守仁就是这样一位体现儒家最高政治境界即“内圣外王”的文武全才。作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将其称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伟人,并不为过。 王守仁(1472—1529),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