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明朝的那些事儿 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 610-613

这些历史的真相 真的让人恍然大悟!

1 这幅照片,大家是不是很熟悉?对。 这幅照片拍摄的,就是在越战时期,南越警官阮玉鸾,未经审判、当街枪杀北越分子阮文敛的照片。当时,美国记者亚当斯拍下这幅照片。照片很快在美国见报。结果,这张照片,直接引发了美国的反战运动。 那时候的美国公知说:看!我们美国所帮…

[610]

问得好!关于这个问题,宋明理学的另一位伟大导师程颐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

看明白了吧,只要你不停地“格”,用心地“格”,聚精会神地“格”,加班加点地“格”,是会“豁然贯通”的。

那么什么时候才能“豁然贯通”呢?

不好意思,这个问题导师们没有说过,我也不知道,但兄弟你只管放心大胆地去“格”吧,请你相信,到了“豁然贯通”的时候,你就能“豁然贯通”了。

好了,我们的哲学课到此结束,课上讨论了关于佛学、禅宗、儒学、宋明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相信这种讲述方式大家能够理解。

其实我并不愿讲这些东西,但如果不讲,诸位就很难理解王守仁后来的种种怪异行为,也无法体会他那冠绝千古的勇气与智慧。

圣贤之路是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它有起点,却似乎永远看不到终点。它神秘,诡异,又深不可测,它比名将之路更加艰辛,在这条道路上,没有帮手,没有导师,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成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失败,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放弃。

然而十八岁的王守仁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道路,他最终成功了,在十九年后的那个地方,那个夜晚,那个载入历史的瞬间。

踌躇

在外面混了一年的王守仁终于带着老婆回了北京,刚一回来,父亲王华就用警惕的眼睛审视着他,唯恐他继续干那些奇怪的事情,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自己的儿子变了,回家之后除了看书还是看书。

他十分满意,终于放下了心头的大石。

王华犯了一个天真的错误,因为王守仁读的只是朱熹的书,他读书的动机也一如以往——做圣贤。

不久之后,另一件怪事发生了。

王华突然发现,王守仁从书房失踪了,他怕出事,连忙派人去找,结果发现这位怪人正呆在自家的花园里,看着一枝竹子发呆,一动不动。

他走上前去,无奈问道:

“你又想干什么?”

王守仁压根就没有看他,眼睛依然死盯着那根竹子,只是挥了挥手,轻声说道:

“不要吵,我在参悟圣人之道。”

王华气得不行,急匆匆地走了,一边走一边大叫:

“我不管了,我不管了!”

王守仁依然深情地注视着那根竹子,在他的世界中,只剩下了他和这根不知名的竹子。

[611]

王华不理解王守仁的行为,但是大家应该理解,有了前面的哲学课打底,我们已经知道,王守仁先生正大踏步地前进在圣贤之路上,他在“格”自己家的竹子。

“格”竹子实在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王守仁坐在竹子跟前,不顾风吹雨淋,不吃不喝,呆呆地看着这个有“理”的玩意儿。

“理”就在其中,但怎么才能知道呢?

怀着成为圣贤的热诚和疑惑,王守仁在竹子面前守了几天几夜,没有得到“理”,却得了感冒。

王守仁病倒了,在病中,他第一次产生了疑问:朱圣人的话是对的吗?

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但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在故事背后,还有着一个人对未知的执著和探索。

王华受够了自己儿子的怪异行为,他下达了最后通牒,不管你想研究什么我都不管,但你必须考中进士,此后的事情任你去做。

王华没办法,毕竟他自己是状元,如果儿子连进士都不是,也实在丢不起这个人。

王守仁考虑了一下,认为这个条件还不错,便答应了,从此他重新捡起了四书五经,开始备考。

聪明人就是聪明人,王守仁确实继承了王华的优良遗传基因,他二十一岁第一次参加乡试,就中了举人。老爹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脸,打发了前来祝贺的人们之后,他高兴地拍着儿子的肩膀说道:

“好小子,明年必定金榜题名!” 

可是事实证明,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毕竟是靠不住的,王守仁先生常年累月干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情,临考前恶补只能糊弄省级考官,到了中央,这一招就不灵了。

之后弘治六年(1493)和弘治九年(1496),王守仁两次参加会试,却都落了榜,铩羽而归。

父亲王华十分着急,王守仁自己也很沮丧,他没有料到,自己想当圣贤,却连会试都考不过,心里十分难过。

换了一般人,此刻的举动估计是在书房堆上一大堆干粮,在房梁上吊一根绳子,再备上一把利器,然后拼命读书备考。

可是王守仁并非普通人,他经过痛苦的思索,终于有所感悟,并作出了一个决定。

为了得到父亲的支持,他又一次去找父亲谈话。

“我确实错了。”

[外篇] 嘉靖——一个过于聪明的人

在明代的十几位皇帝中,嘉靖的知名度十分之高,当然了,很大的原因在于那一篇著名的《海瑞罢官》,而在历史教科书中,嘉靖先生的评价总是脱离不了这样几个字——昏庸无道,荒淫无耻。

在很多人看来,这位嘉靖皇帝几十年求仙问道,炼丹祁福,而且不理朝政,不问百官,是个不折不扣的差劲皇帝,而且还比较蠢。

事实果真如此?

如果你这样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这位皇帝是明代历史上最为聪明的皇帝之一,他的智商要远远高于常人,执政四十多年,玩弄无数人于鼓掌之间,那些认为他是昏庸之辈的人算是彻彻底底地被他给蒙了,这其中也包括我。

正德十六年(1521),历史上最为传奇的皇帝,玩了一辈子的正德皇帝朱厚照在坐船时掉进了河里,虽然被捞了上来,却因此染了病,一命呜呼了。

由于他十几年如一日地专心致志于玩,孩子也没能顾得上生。可是皇帝总得有人做,于是当时的朝中第一号人物杨廷和代理了三十七天的皇帝,最终选定了接替皇帝的人选——朱厚熜。

朱厚熜是朱厚照的堂弟,当年十五岁,他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

杨廷和从众多龙子龙孙中选择这个少年,据说是因为这个孩子非常聪明。

只要足够机灵,智商够高,就能当一个好皇帝。这就是杨廷和的预想。

当然了,老谋深算的杨廷和之所以作出这个抉择,还有一个想法——孩子小,好控制。

可惜他失算了。

历经三朝不倒,混迹官场几十年,老奸巨滑,刘瑾也搞他不定的杨廷和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个年仅十五岁的孩子是一个真正的天才,一个足以战胜他的天才。

杨廷和准备迎接朱厚熜进京当皇帝,在他看来,这个孩子应该对自己感恩戴德,可是出人意料的是,朱厚熜却提出了异议。

问题出在名分上,朱厚熜小朋友认为,自己是接受遗诏进京当皇帝的,可是杨廷和要他先当皇子,再以这个名义当皇帝。这是个很没有面子的事情,所以他希望杨廷和能够按照他的意思重新安排皇位继承的手续。

杨廷和拒绝了,自己三朝元老,还能听你这个小孩子的使唤?!

面对着老江湖的蛮横态度,朱厚熜笑了笑,表达了他的意见:

“如果一定要这样安排也行,不过我就不去继位了。”

杨廷和傻了,他这才发现,这个十五岁的孩子竟然如此厉害。无奈之下六十三岁的杨廷和与十五岁的朱厚熜达成了妥协,总算把这件大事给办了。

杨廷和松了口气,事情总算是解决了,可他不知道的是,更要命的麻烦还在后头。

登基之后不久,朱厚熜开始玩起了新花样,他表示既然自己已经是皇帝了,那么自己死去父亲就不应该再当藩王,而应该追认为皇帝。

这事情要放在今天,民政部门几分钟就给他办了,反正人都死了,给你个头衔又能咋地,可在当时文官的眼中,这是个大逆不道的事情,熟读孔孟之道的读书人们最重视的就是君臣礼仪,你朱厚熜算老几,敢挑战祖宗传统?

于是杨廷和又一次当仁不当地挺身而出,准备跟朱厚熜玩命。

双方你来我往,斗了足足两年,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礼仪”事件。

在朱厚熜的步步紧逼之下,杨廷和使出了最后一招——主动提出辞职,这意思也很明白:我是三朝老臣,朝中大都是我的人,你朱厚熜要是坚持自己的主张,我就来个非暴力不合作,看你怎么办!

然而斗争结果着实出人意料,朱厚熜接到辞职报告后丝毫不慌,只是平静地表示,既然你要走,那就走吧,我发路费给你。

权谋老到的杨廷和惊呆了,几十多年来,什么大风大浪都过了,竟然在朱厚熜这条小阴沟里翻了船。

但杨廷和是不会就此罢休的,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要跟朱厚熜最后摊牌。

同年七月的一个早晨,亮底牌的时候到了。

这一天,杨廷和的儿子杨慎如往常入宫,站在左顺门前,突然振臂高呼,喊出了一句明代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口号:

“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闹事的时候到了,兄弟们上吧!

于是二百二十九名大臣跟随着杨慎,在左顺门前放声大哭起来,一时之间宫门口哭声震天,乱得一塌糊涂,这些文官们如此苦心,只为了告诉这位青年皇帝一件事情——你要听我们的话!

朱厚熜十分恼火,但他及时运用了自己那超人的智慧,想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当然,不是妥协。

他十分明智地认识到,对付这些读书人,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于是他选择了一个最合适的方法——打。

处理结果如下,当日在左顺门前闹事的官员,四品以上官员降一级工资,四品以下者全部打屁股,这些文人平日缺乏体育锻炼,身体不结实,这一打就打死了十七个人。

带头闹事的杨慎被派到云南参军,永世不予返京。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左顺门事件”,此事以文官集团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年轻的朱厚熜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法,轻易解决了问题,此后的四十余年中,没有人再敢触动他的权威。

而这一年,他才十八岁。

朱厚熜在明代十余位皇帝中,智商可以排在前三位,他熟练地运用着权谋,操纵所有的人,他所在的时代人才辈出,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些人都是饱读诗书,久经考验,深通权术的官场老手,然而他们和朱厚熜比起来,水平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这是一个权力斗争十分激烈的时代,耿直的夏言被阴毒的严嵩杀死,可严嵩也没有高兴多久,徐阶很快用更为阴狠的方法解决了严嵩。

我们往往会为夏言的死而叹息,为严嵩当政感到悲哀,为徐阶的胜利欢呼叫好。在很多人看来,严嵩是坏人,代表着邪恶,夏言和徐阶是好人,代表着正义。

他们错了。

真正的幕后人物是朱厚熜,一切都在他的控制之中,他用夏言来制衡严嵩,再用徐阶来制衡严嵩,在他的统治之下,没有人可以威仪天下,号令百官,除了他自己。

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份,他才是老板,夏某人,严某人,徐某人都是他的打工仔,他们的工作只是干活,如果有谁敢冒头,就打击并开除他,找另一个人来代替。

无数人都知道嘉靖皇帝朱厚熜白天不上朝,在宫中修道,不管国家大事,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他晚上在干什么?

答案是批改奏章。

他虽然追求长生不老,不见大臣,但在四十多年的皇帝生涯中,没有一天懈怠过国家大事,没有一件事情能够瞒过他的眼睛,没有一个大臣能够忽悠他。

他知道小事情不用管,也管不过来,他只需要解决大事,把小事情交给大臣去办,然后在大臣中间制造矛盾,让他们互相攻击,总经理是夏言还是严嵩,对他并不重要,只要董事长永远是他朱厚熜就行了。

他的一生都在不断地使用着权谋,因为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才能牢牢地控制住所有的一切。

他太聪明了,聪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聪明地过了头。

过了头的聪明,就是愚蠢。

在他的统治时期内,政治斗争不断,大臣们忙于拉帮结派,无暇国家大事,蒙古军队打到了家门口,各部门不想着退敌,却在相互推诿责任。而他的精力却大多放在了修道炼丹和权谋上。

朱厚熜一直相信,用他的智慧可以牢牢控制所有的人,稳固他的江山,他做到了,没有人可以动摇他的地位,然而大明王朝却在他的智慧中不断地衰弱着。

真正的治国之道是宽容和人道,不是权谋与诡计,从来如此。

[612]

听到这句话,王华欣慰地笑了:

“以你的天分,将来必成大业,落榜之事无须挂怀,今后用功读书就是了,下次必定中榜。”

发完了感慨的王华高兴地看着自己的好儿子,按照通常逻辑,王守仁应该谢礼,然后去书房读书,可是意外出现了。

王守仁不但没有走,反而向父亲鞠了一躬说道:

“父亲大人误会了,我想了很久,适才明白,落榜之事本来无关紧要,而我却为之辗转反侧,忧心忡忡,为此无关紧要之事烦恼不已,实在是大错。”

王华又一次发懵了,可是王守仁却毫不理会,继续说道:

“我以为,书房苦读并无用处,学习兵法,熟习韬略才是真正的报国之道,今后我会多读兵书,将来报效国家。”

说完这几句话后,他才不慌不忙地行了一个礼,飘然而去。

面对着王守仁离去的背影,反应过来的王华发出了最后的怒吼:

“你要气死老子啊!”

王守仁没有开玩笑,在二十六岁这年,他开始学习兵法和谋略,甚至开始锻炼武艺,学习骑射。

当然了,最终他还是给了自己老爹几分面子,四书五经仍旧照读,也算对父亲的安慰。

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学习中,王守仁逐渐掌握了军事的奥秘和非凡的武艺,此时武装他头脑的,再不仅仅是四书五经,圣人之言。文武兼备的他已悄悄地超越了很多人,对于他们而言,王守仁已经变得过于强大。

就这么过了两年,半工半读的王守仁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三次会试,这一年他二十八岁。

要说这位王守仁的智商真不是白给的,他这么瞎糊弄三年,竟然还是中了榜,而且据他父亲调查,原先他的卷子本来被评为第一名,可是有人走了后门(招生黑幕),一下把他挤到了二甲。

不过这也无所谓了,王守仁总算是当了官,没给他老爹丢脸,可惜他没有混上翰林,直接被分配去了工部(建设部),而根据工作日志记载,王守仁不算是个积极的官员,他从来都不提什么合理化建议,也不当岗位能手,却认识了李梦阳,整天一起研究文学问题。

这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生活,但在光鲜的外表下,王守仁却有着不为人知的痛苦。

[613]

他的痛苦来源于他的追求,因为他逐渐感到,朱圣人所说的那些对他似乎并不起作用,他今天“格”一物,明天又“格”一物,“格”得自己狼狈不堪,却毫无收获。

而一个偶然的事件让他发现,在朱圣人的理论中,存在着某些重大的问题。

这里先提一下朱圣人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观点,说起来真可谓是家喻户晓,鼎鼎大名——“存天理,去人欲”,这句话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则更为著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句话曾经被无数人无数次批倒批臭,我就不凑这个热闹了,但还是有必要解释一下这句话的真实意思,因为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这也是一个深奥的哲学原理。

大家要知道,朱圣人的世界和我们的是不同的,这位哲学家的世界是分裂成两块的,一块叫做“理”,另一块叫做“欲”。

朱圣人认为“理”是存在于万物中的,但却有着一个大敌,那就是“欲”,所谓“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和准则,只要人人都遵循了“理”,幸福的生活就来了,那好处多了去了,天下安定了,世界和平了,宇宙也协调了。换在今天,这玩意儿还能降低犯罪率,稳定社会,那些翻墙入室的,飞车抢包的,调戏妇女的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会统统地消失。最终实现和谐社会。

可是“欲”出来捣乱了,人心不古啊,人类偏偏就是有那么多的欲望,吃饱了不好好待着,就开始思考一些乱七八糟的问题,搞得社会不得安宁。

所以朱圣人的结论是,要用客观世界的“理”,去对抗主观人心的“欲”,而这才是世界的本原。

通俗地说就是,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崇高道德,可以牺牲人的所有欲望,包括人性中最基本的欲望。

这是一个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的理论,到了明代,这套理论已经成为了各级教育机构的通用教材,也是大明王朝各级官僚们的行为法则和指导思想,在那个时候,朱圣人的话就是真理,没有多少人敢于质疑这套理论。

可是王守仁开始怀疑了,因为一件事情的发生。

–未完待续

纳闻 | 真实新闻与评述:明朝的那些事儿 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 610-613

北大校长傅斯年访问延安 发现中共的秘密

民国时代的教授傅斯年是一位坚持独立和自由精神,不畏权势,敢讲真话的人。1945年,他访问延安,发现中共反自由反民主。 访问延安发现中共反自由反民主 傅斯年为人性格耿直,嫉恶如仇,而且文章见解深入,眼光锐利独到,也坚持独立思考和自由精神,敢于批评延安毛泽东中共。…


了解 纳闻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