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重温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 历史
毛死亡现场中共高层的表演

文革烧日记和写回忆录 一九六零年中国青年杂志社通过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向我征求稿件。田在中南海南楼的宿舍,和我贴邻。他平时知道我喜欢作点杂记,其中个别篇章,他还看过,这是他劝我选一、二篇刊登出去。 自从一九五四年,我被任命为毛泽东的保健医生以后,空下来我将平日…

重温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1924年,国父孙中山在广州。(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2011年初,有一家出版社要重版孙中山的《建国方略》,要我写点推荐语。大约二十年前我买了一套《孙中山全集》,通读过《建国方略》,当时对《实业计划》读得最激动,“知难行易”学说也曾吸引过我,随着时间的变迁,我却对他的《民权初步》感觉最好。

我深深地感到,对今日的中国而言,我们更需要从《民权初步》学起,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对于《实业计划》则应该以更多反省的眼光去看待,在三门峡、三峡这些建设中我们尤其要学会反省,那些大规模的建设往往与设计者的初衷未必吻合。

我更相信,文明是生长起来的,不是设计出来的,我更相信得寸进寸的思路,而不是天上突然掉个大馅饼。因此我写了这样一段推荐语:

孙中山忧郁的目光穿透了近代中国幽暗的长夜,他一生的是非得失注定是历史长久争议的题目,毫无疑问他不是什么完人,他只是一个终身为自己的理想而跋涉、苦思的理想主义者,包括他留下的《建国方略》在内,都有许多可议之处,与《实业计划》中那些宏大的规划相比,我更欣赏他的《民权初步》,一个古老民族从学习如何开会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节开始,也许比通往富强的大梦更重要。

与五权宪法相比,我更欣赏他的三民主义,主义与否倒在其次,民族、民权、民生三个词确实抓住了中国问题的关键,百年变迁,民族问题早解决了,民生问题也在解决之中,今天迫切需要面对的乃是民权问题。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和立场)

纳闻 | 真实新闻与评述:重温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红五类” 是贴着红标签的奴隶

在毛发动的历次政治运动中,1959年庐山会议后的反右倾机会主义运动,与其他政治运动有明显不同——其他政治运动重点打击的是“黑五类”,此次政治运动重点打击的是“红五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在经过镇反、肃反、反右运动之后,凡是跟“黑”类沾边的人,皆如惊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