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1999年德国总理施罗德访华遭冷落,28小时后匆匆离开,为何

原标题:1999年德国总理施罗德访华遭冷落,28小时后匆匆离开,为何

1999年5月12日,时任德国第33任总理的施罗德开启了自己的首次访华之旅。

但与别国元首访华不同的是,施罗德的到来并没有赢得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欢迎,仅仅停留了28小时便离开了。

那么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为何会对施罗德总理的到来如此冷漠?

又是什么样的原因促成了施罗德的此次访华之行?

访华势在必行

其实施罗德的此次访华是一次无奈之举,但也势在必行。

事情还要从南斯拉夫总统铁托的去世说起。

铁托是南斯拉夫现代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位人物。

在反对压迫和抗争的革命时期,铁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坚持革命斗争,并一度成长为了南斯拉夫共产党的领袖。

二战爆发后,铁托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创建了南斯拉夫人民军队,加入到了反法西斯同盟。

南斯拉夫得到解放后,铁托团结各党、各族人民,战胜内外部压力,坚决维护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

铁托是南斯拉夫人民心目当中的领袖,南斯拉夫的和平安定与铁托的努力脱不开关系。

可随着铁托在1980年逝世,南斯拉夫内部民族矛盾、党派矛盾显露无疑,并且没有一个人能够同时取得各党派和各民族的信任,南斯拉夫的统治岌岌可危。

很快,科索沃率先爆发民族独立运动。

而后几年时间,越来越多省份和地区出现民族运动,甚至爆发战争。

1991年东欧剧变,南斯拉夫共产党派失去了统治地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名存实亡,整个国家陷入了分崩离析的危局当中。

与此同时,西欧各国为增强实力和国家话语权,走向了西欧一体化。

巴尔干半岛地区则成为了西欧一体化的重要一部分,而占据了巴尔干半岛大片面积的南斯拉夫自然也成为了欧洲各国争取的对象。

尤其是东欧剧变、南共下台的时局下,西欧各国蠢蠢欲动,纷纷利用资本扶持独立武装,企图蚕食南斯拉夫地区。

不过到了1997年,科索沃地区的战争愈演愈烈,30万人因为战火沦为难民,德法等一众西欧国家无力应对这样的局面,只能央求美国介入。

次年年底,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正式介入科索沃危机,但直到1999年才开始进行正式的军事调动。

美国人之所以如此拖延,就是想在解决科索沃问题的同时,加剧西欧各国在巴尔干半岛问题上的内耗,从而实现一石二鸟的目的。

这样的举措的确为美国带来了不少收益,因为美国介入危机的时刻正好赶在了欧元发行的同一时间,这直接导致了欧元的出师不利。

在战争态势下,大量欧洲资本为规避风险涌入美国市场。

1999年1月,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为1.1338,到了年底则跌到了0.9991。

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自然要承担起振兴欧元的重任。

这时候,中国市场便成为了欧元的救命稻草。

彼时中国的经济体量虽远不上现在,但也是全球第七大经济体。

况且当时的中国有着全世界最大的市场,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这是资本和技术最喜欢的转移地。

德国没有其他选择,只能派出总理施罗德访华,以求与中国建立友好经济往来关系,从而促进德国经济的发展和欧元的重振。

只不过,就在施罗德访华前五天,一件震惊世界的挑衅事件差点让施罗德丧失了访华的勇气,也是他在中国遭受冷遇的直接原因。

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

1999年5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在对科索沃进行军事打击时,悍然向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投下五枚导弹。

大使馆在炮火中化为废墟,中国三位记者和外交人员当场牺牲,还有数十人受伤。

这是美国和北约对中国的侵犯和挑衅,事发后胡锦涛同志发表电视讲话,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这一丑陋、罪恶行径的极大愤慨。

当天,我国政府发表严正声明,对美国驻华大使提出强烈抗议,同时我国驻联合国代表团要求安理会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对美国和北约的这一暴行进行严厉谴责。

然而面对中国的抗议和国际社会的舆论压力,北约一开始并没有承认自己的行径,反而以地图版本不一样为说辞,表明北约方面是误伤了中国大使馆。

美国媒体对此事大做文章,极力为北约的“失误行径”辩解,并将责任推到中国和南斯拉夫的头上。

美国人的丑陋嘴脸实在是让人愤怒不已,就连欧洲各国也对此颇为不满。

尤其是德国,施罗德原本已经与中国政府磋商好了即将到来的访华计划,但美国此举无疑是将欧洲各国也带入了火坑,毕竟美国人的轰炸行为是打着北约的旗号。

面对这样的局势,施罗德陷入了两难处境。

究竟还要不要进行此次访华之旅?

倘若去的话,迎接他的必然是中国的冷漠和指责,想要谈成合作更加不可能。

可如果不去,德国经济和欧元的振兴要等到什么时候?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可以不负责任、不管欧洲死活,但欧洲却没有资本再耗下去。

况且,德国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本就不受欢迎。

要不是维利·勃兰特在波兰向犹太人墓地的惊天一跪,以及赫尔穆特·科尔在以色列的再次下跪,世界人民恐怕很难原谅德国。

现在北约又对中国大使馆做出了这样的罪恶行径,德国若是不站出来向中国道歉,届时又会再次树立强敌,并让世界重新回想起德国曾经的罪行。

念及于此,施罗德没有其他选择,只能顶着巨大的压力坚持此次访华之旅。

希望能够通过虔诚的歉意和坦率的态度赢得中国的原谅,为德国经济发展、欧元振兴保留一丝机会。

施罗德访华

在德国政府的再三请求下,中国政府最终还是保留了施罗德的此次访华机会。

但鉴于美国和北约的所作所为,施罗德原本的访华计划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准确来说是行程大大缩减。

施罗德的正式访问降格为工作访问,原本计划中由德国商业人士、工业人士组成的经济代表团取消了行程,仅由施罗德和随行秘书几人来华。

施罗德总理办公室发言人表示:“此次访华的计划被完全打乱,但我们的主要目的还是想要与中国进一步深化经济和文化合作,并试图劝说中国不要在安理会上否决北约提出的科索沃维和方案。”

5月12日当天,施罗德一行人乘坐的飞机缓缓降落在了北京机场。

与过往中国接待国外元首大相径庭的是,机场并没有大规模中方迎接队伍,更无热烈欢迎仪式,仅有几名国家安全部门的人员面无表情的等待着施罗德的到来。

见此情景,施罗德也只能面露苦笑,跟随中方人员登上了前往中南海的汽车。

施罗德得到了总理的接见。

为表示诚意,施罗德上来就对北约轰炸中国大使馆一事进行了无条件的道歉,并请求中国政府可以代替受害者家属转达他的歉意与慰问。

德国新闻界将施罗德的此次道歉称之为“向中国磕头”。

考虑到施罗德的确诚意满满,且此次轰炸事件主要责任国为美国,中国方面最后也就接受了施罗德的道歉。

值得一提的是,施罗德的此次致歉并不是代表个人和德国,而是代表北约各国。

虽然没有得到授权,但施罗德仍然这么做了,并且通过电视转播的形式高调向中国表明了歉意。

或许正是施罗德的这种勇气和魄力,让中国看到了德国在此次事件中的担当,也为中德日后的经济合作打下了基础。

就目的来说,施罗德的此次访华虽然遭到了冷漠对待,但终究还是成功了。

仅仅六个月之后,施罗德就收到了中国方面的邀请,他的第二次访华之旅就此展开。

11月2日,施罗德第二次来到中国。

与第一次截然不同的是,施罗德这次的访华队伍非常庞大。

商界人士、工业界人士、经济专家、文化学者,一个庞大的访华团队浩浩荡荡地来到了中国。

在首都机场,他们受到了中国方面的热烈欢迎。

访华过程中,中德两国就经贸往来取得重大突破。

我国批准德国在华投资项目共196个,德国在中国的实际投资额达到13.73亿美元。

与此同时,我国也获得了从德国进口技术合同662个,金额高达27.5亿美元。

此次中德双方在经济和技术上展开的合作,规模空前,且双方均获益匪浅。

有了这次合作,德国经济复苏、乃至欧元的振兴都有了希望。

主流风向下各国表态

施罗德凭借自己的真诚和勇敢,成功敲开了中国的大门。

执政期间,施罗德共六次访华,对于促进中德两国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合作往来奠定了基础。

施罗德不同于阴险狡诈、敢做不敢当的美国人,在国家经济处于困局之际、在整个欧洲的经济受到打压之时,施罗德敢于站出来打破僵局,勇敢承认错误,即使是为美国政府背锅也在所不惜。

施罗德用自己的真诚和勇敢赢得了中国的尊重和友谊。

即使在施罗德卸任总理、彻底离开政坛后,仍然视他为好朋友,并邀请他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当施罗德访问中国回到欧洲后,为德国带回来的利益和发展是空前的,这也招致了欧洲其他国家的眼红。

于是西欧一众国家也纷纷效法施罗德,冒着得罪美国的危险,公然宣称自己与轰炸中国大使馆并无关系。

英国国防部称:“轰炸中国大使馆的飞机不是英国的,从这些飞机和武器的先进性来看,这次的袭击是美国人造成的。”

意大利总理达莱马要求彻查此次北约战机袭击中国大使馆事件,他表示:“如果北约各国坚持对这起事件的最初解释,并仍然拒绝交代清楚这起事件的原因,那对于整个欧盟来说都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

法国外长韦德里纳在事件发生后向中国外长表示了慰问,同时法国报纸《费加罗报》载文称:“法国卷入了一场与其根本利益毫不相关的一场冲突。法国应该敦促安理会下令美国军队对科索沃的轰炸。”

同时,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也发问称:“北约轰炸中国大使馆是一个悲剧性的错误。”

索拉纳向中国政府表示了沉痛的哀悼和慰问,同时承诺一定会尽快对此事进行调查。

在国际舆论的重压之下,美国总统克林顿、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等人终于承认了美国政府的错误行为,并对此事向中国表达了歉意。

但必须要意识到的是,美国这份迟来的道歉显然没有足够的诚意,美国也绝不会放弃对中国的打击和针对。

大使馆轰炸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隆重召开大会。

主席在会议上对外交战线的全体人员进行了鼓舞和鞭策,同时号召全体干部谨记此次教训、耻辱,进一步树立忧患意识、应变意识、安全意识,做好本职工作,时刻防止面对反华势力的袭击和打压。

结语

在中国与北约关系激化的关键时刻,施罗德总理立足本国国情和区域发展现状,冒着得罪中美双方的风险毅然选择访华。

施罗德的勇敢和真诚最终赢得了中国的原谅和友谊,并为德国经济发展、欧元振兴带来了希望。

与之截然相反的是,作为罪魁祸首的美国却百般狡辩,甚至将脏水泼到中国的身上。

这种没有任何道德的行为被全世界人民看在眼里。

近些年来美国对中国的所作所为也再次说明一个事实,美国永远不会放弃对中国的打压和针对。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被美国的任何诡计所干扰,努力争取发展,赶上并超过美国,将其远远甩在身后。

纳闻|新闻与历史:1999年德国总理施罗德访华遭冷落,28小时后匆匆离开,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