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解放战争时,国军有“快速纵队”编制,最强还不是第一快速纵队

原标题:解放战争时,国军有“快速纵队”编制,最强还不是第一快速纵队

1947年1月鲁南战役中,华野除了歼灭了整编26师、51师两个整编师外,还打掉了一支隶属于整编26师的快速纵队,实际上快速纵队是一支机械化纵队,华野凭借这一战,直接缴获了数量不菲的汽车、榴弹炮以及坦克,后来组建了自己的特种兵纵队,在后来诸多战役中,充分发挥了其火力上的优势,国民党军也充分坐实了自己“运输大队”的头衔。

实际上这种机械化纵队,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一共存在过5支,分别是从第一至第五快速纵队,当然这些快速纵队有些曾被歼灭过,后来又继续组建起来,比如第二快速纵队,首次组建是以整编第49师一个整编旅为基础辅以美械装备之战车1连,汽车1营等较弱编制。该部隶属于第五军,1947年豫北攻势中被歼灭后,又以47军125旅重新组建。

黄维的第十二兵团中,也下辖有一个第四快速纵队,是以十八军下辖第118旅为主组建起来的,后来在淮海战役中全军覆没,当然在不同的时期,快速纵队下辖的装备与人员也不尽相同,如第五快速纵队组建时,是直接由战车一团与战车三团合并组建起来的,是为了加强天津城防组建的,后来在天津战役中全军覆没。

当然名气最响亮的还是第一快速纵队,毕竟占了名字上的优势,另外鲁南战役的威名实在太大,让人想忘记也很难,而且占了一个组建最早的光,第一快速纵队本身编制上也比较齐全,总计兵力差不多有一万多人,算是一个加强旅的编制,为了争这个快速纵队的权力,陈诚利用自己参谋总长的身份,大肆安插亲信,结果反而葬送了这支精锐。

不过实际上国民党军最强的快速纵队,可能还轮不到这个第一快速纵队,而是组建于1947年6月的第三快速纵队。

第三快速纵队的番号并不是在1947年第一次被用,而是之前由青年军207师第1旅加上配属战车一团的一个营组建的,后来就直接划归了青年军207师下辖,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建制上,都不能和后来的快速纵队相提并论。

1947年6月,为了配合鲁中地区的攻势,蒋介石下令国民党军伞兵部队和战车第一团合编为第三快速纵队,这支部队才是一支全美械装备的机械化纵队。之所以说这支快速纵队比较强悍,主要源于该部是以伞兵总队为基干组建起来的。

国民党军建立伞兵建制,还要从1944年1月说起,当地杜聿明从欧洲现代化军事中受到启发,于是在第五军下辖组建了伞兵第一团,该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空降兵部队,人数大约在一千人左右,后来经由美国军事顾问的调教,成为了第五军下辖战斗力较强的伞兵部队,在抗战以及解放战争初期,均有一定程度的表现。

后来伞兵总队和战车一团合并以后,改称为第三快速纵队,为了加强该部的作战能力,国民党军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在装备上还要略强于第一快速纵队,不过这支装备强悍的第三快速纵队,并没有过多的显山露水就夭折了。

这也和国民党军系统机构冗杂有关,第三快速纵队虽然是单独编制,并由原伞兵总队中将马师恭指挥,但实际上马师恭只能负责原伞兵部队的指挥,其下辖的汽车连、炮兵属于徐州陆军总司令部,而装甲部队则是属于装甲兵司令部,另外第三快速纵队还有空中支援部队,是属于空军所有,这样一来造成了第三纵队整体指挥不顺畅问题。

一开始考虑的是,要求隶属于各个军中的抽调专门负责人员出任副参谋长,但实际上是属于兼职,都不在“快纵”办公,一旦出现突发的战事,指挥起来颇为不便,因此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只能采取较为保守的作战方式,豫东战役是作为精锐的第三快速纵队配属黄伯韬的整编25师,作战中被大量损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第三快速纵队后来被解散,原配属部队都被调走,恢复了伞兵建制。

纳闻|新闻与历史:解放战争时,国军有“快速纵队”编制,最强还不是第一快速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