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二战巴巴罗萨计划,为何对技术战胜重量期望过高?硬件差距太大

原标题:二战巴巴罗萨计划,为何对技术战胜重量期望过高?硬件差距太大

二战苏德战争,在巴巴罗萨计划中,德军最关键的失误是什么?从总结和查找经验教训角度来讲,巴巴罗萨计划算不上完美无缺,起码有三个方面的缺陷和失误没有考虑到,我们来逐个剖析一下。

第一个缺陷,对所谓技术战胜重量问题期望值过高

巴巴罗萨计划的精髓到底是什么?用曼施坦因的话说,就是技术战胜重量。德军依靠的是闪击战的突然袭击和装甲坦克的快速机动优势。可是,这种优势一旦被对方掌握,德军就没有任何长处可言,这是由德国当时的战争准备时间太短太仓促决定的,并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因此,随着德军在战场上的闪击战打法日趋成熟,德军统帅部也发现另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保障问题和闪击战的短板也越来越突出了,带来的是拆东墙补西墙,顾头顾不了尾。

从一定程度上讲,巴巴罗萨计划是从德军闪击波兰和闪击西欧占领法国的战争中提炼出来的,如果说闪击波兰是巴巴罗萨计划从理论到实践的实验之战的话,那么占领法国就是巴巴罗萨计划的预演。闪击波兰时德军用了两个集团军群钳形夹击,闪击西欧德军升级到三个集团军群同时进攻,在连续获得胜利的喝彩中,德军统帅部忽略了苏联的地理条件和战场环境并不适合装甲坦克的快速进攻,这是重视战争突然性和技术含量,忽视自身缺点和不足的急功近利做法。

回顾巴巴罗萨计划的实施过程,设计用6到8周结束苏德战争,而实际也是打到莫斯科战役时,德军就开始呈现后继无力的态势。这里面就已经出现了后勤补给困难和装甲坦克陷于莫斯科郊外泥泞道路不能动弹的困境。

从这个层面讲,德军认为有一个完美的巴巴罗萨计划就能打败苏联,有前两场大战的实践,占领苏联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实际上,这是德军统帅部的扩张野心和闪击战的理论合上了拍,但在如何充分运用闪击战这个问题上,德军似乎考虑进攻得多、考虑防御的少,而在保障和战场环境制约方面,似乎根本就没考虑到。

第二个缺陷,德军的硬件差距太大,阻碍了闪击战的持续发挥作用

提到苏德战争,似乎多数人认为德军输得可惜,原因就在于他们打法先进、单兵素质优秀,无论从武器装备还是从战场指挥官能力水平上,都要高苏军一头。可是,如果从当时德军发动战争的目标任务与实际作战需求对比来看,德军并不强大,甚至在好多方面从战争开始就已经输了。

先从德军的装甲坦克快速进攻来看,跑得快打得猛这是4支装甲集群首战告捷的重要原因。可是,随着战争不断深入,曼施坦因的第56装甲军首先在北线遭遇原始森林和沼泽地出不来,在里面转了大半个月,然后就是古德里安指挥的两个装甲集群在中线陷于泥泞道路不能自拔,是他俩指挥水平不行吗?肯定不是的,是德军闪击战理论落后吗?也不是的。原因出在德军的硬件设施配备上。

德军闪击苏联首轮进攻共派出了3550辆装甲战车,其中有300多辆是履带式车辆,其它3000多辆都是轮式装载,而在后勤运输和补给方面,除了公铁道路运输,还为一线部队配备了几万辆马车。

这是什么概念?德军的闪击战不是快速机动吗?为什么还要配备这么落后的运输工具呢?问题并不光出在骡马运输方面,而是履带式车辆太少,轮式车辆太多。由于德军过分追求闪击战的快速机动,轮式当然比履带式跑得快,在战场上发动钳形攻势也比苏军两条腿跑得快,但遇到苏联的沼泽地和雨雪天气,德军就傻眼了,由于莫斯科地区多乡道土路,轮式车辆又只能依靠大路和公路进攻,可是秋冬雨雪天气一到,德军就遭殃了,泥泞道路加上众多装甲车辆的碾压,别说轮式车辆寸步难行,甚至人员骡马也在原地转圈。

从这个层面看,除了德军的装甲坦克数量有限外,装甲车辆对战场环境的不适应也是重要原因之一。1941年秋季,要不是德军事先打掉了苏军部署在边境上的66个机场和1200多架战斗机,古德里安在雨雪天气停在公路上的几百辆战车就会遭遇毁灭性打击,那真是躲别地方躲,藏没地方藏。而到1943年1月份,德军在东线仅有495辆坦克可以投入作战,也从侧面反应了德军硬件差距太大。

第三个缺陷,二战德国没有与苏联战斗到底的潜力

尽管二战德军的战斗力凶悍,尽管闪击战确实有独到的制胜能力,可当时德国的进攻是缺乏战争潜力支撑的,从一战到二战,不仅打法变了,拼综合国力和战争持续后劲的时候也到了。

先不说两国人口和兵员增补上的差距,战争打响仅一个月,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就在日记中说出了他们的担忧,德军低估了苏军的兵力动员,打掉一批马上就能补上一批。更让德军没想到的是,莫斯科战役后,苏军迅速建设起来的装甲部队,不仅数量庞大而且以T34为代表的先进坦克,并不比德军虎式差了多少。

德国在二战的失败从宏观上讲,两线作战是致命伤,美国的参战缩短了战争进程。但是,就算没有美军登陆诺曼底,德国也很难与苏联打持久战和消耗战。我们用一组数字来说明这个问题。

由于苏德双方在军工制造方面出发点不同,苏军注重实用和简单,所以他们在战争期间光生产迫击炮就高达34.8万门,而德国仅生产6.8万门,原因是苏军士兵喜欢这个兵器,简单实用,上手就能操作。在装甲坦克的建造方面,苏军主要依靠两种主战装备,一种是T34,一种是KV,在飞机上也才列装了5个品种;而德军却不一样,不仅把欧洲各占领国的各型飞机都弄到了战场,还自己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战斗机轰炸机,种类多达425种。在运输保障上,光中央集团军群就配备了151种各型卡车和150种不同类型的摩托车,一个装甲师就有96种人员输送车、111种卡车和37种摩托车。

这些数字背后体现的不仅仅德军工业技术发达和能提高战斗力,也给综合国力和保障能力提出了挑战。比方说苏联生产一辆T34只需要8000个工时,而德国生产同级别的豹式坦克却要15万个工时,生产重型的虎式坦克用时更多,高达25万个,当前线德军急需虎式坦克时,每个月只能生产出25辆。所以,在整个苏德战争期间,苏联共生产了10.2万辆坦克,光T34就生产了5万多辆,而德军却只能生产1350辆虎式。这还不算,由于战场上装备五花八门,德军的后勤保障部门苦不堪言,维修成本太大,两个种类的装备相互不通用;而苏军却不同,坦克维修部门因陋就简就地取材,零部件可以相互组装,光抢修坦克就高达43万辆次,相当于战时生产量的15倍,谁的战争潜力大立判高下。

所以,从上面分析看出,德军闪击战的失败并非指挥上的问题,说德军长臂指挥妨碍了前线作战,那都是为失败找的借口。实际上,德军的闪击战离了钢铁就打不了仗,而装甲坦克又离不开迅速快捷的后勤补给和保障,而这些客观因素又都受战场环境和战争潜力的制约,凭当时德国的基础条件,是不可能打赢这场战争的。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二战苏德战争爆发,为何苏军损失惨重指挥失误?三大硬伤没有解决

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何保卢斯撤退事关大局?通道安全更重要

二战苏德战争,为何装甲坦克遭遇道路泥泞就失利?战前准备不充分

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何说曼施坦因的救援行动是为了继续进攻?

纳闻|新闻与历史:二战巴巴罗萨计划,为何对技术战胜重量期望过高?硬件差距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