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宋太宗登基后对赵匡胤的皇后十分刻薄,崩逝后甚至不许群臣吊唁

原标题:宋太宗登基后对赵匡胤的皇后十分刻薄,崩逝后甚至不许群臣吊唁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留下了年仅二十出头的孝章宋后。那在此之后,赵光义登基即位,是为宋太宗。

在历史上这是一桩千古谜案,它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叫烛影斧声。也就是说在宋太祖在临驾崩之前的那个晚上,他和弟弟一起喝酒,但是有记载的只剩下人们看到了在烛光下的两人模糊影子,还有斧头杀人的声音。只不过谁也不知道真假。《宋史纪事本末》便记载:“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则极力为宋太宗辩解。据《涑水纪闻》记载,“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王继恩之误)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据《涑水纪闻》记载,宋太祖驾崩后,已是四鼓时分,孝章宋后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赵德芳入宫,但使者却径趋开封府召赵光义。赵光义大惊,犹豫不敢前行,经使者催促,才于雪下步行进宫。据此,太祖驾崩时,太宗并不在寝殿,因而不可能“弑兄”。毕沅《续资治通鉴》即力主这一说法。

不管怎么说,宋太祖是驾崩了,赵光义登基。登基后的赵光义对待宋皇后这孤儿寡母的做法可谓很不地道了。宋皇后的家世很不一般,所以赵光义只能对皇嫂宋皇后冷处理,这也注定了宋皇后余生很凄凉。

宋皇后背景不一般

宋皇后是左卫上将军、忠武军节度使宋偓的长女,其生母更是后汉的永宁公主(后汉太祖刘知远之女)。而宋偓的身世也很不一般,他是后唐庄宗的外孙,其生母则是后唐义宁公主。《宋史·宋偓传》便称其“近代贵盛,鲜有其比”。

因为身世优越,自幼就是初入宫廷、见多识广。宋皇后幼年时期曾随母觐见后周太祖郭威,郭威对其甚是喜爱,赐以冠帔。

宋太宗登基后对赵匡胤的皇后十分刻薄,崩逝后甚至不许群臣吊唁

孝章皇后

孝明王皇后崩逝后,中宫悬空,于是在开宝元年(968年)二月,比赵匡胤小了足足25岁,年仅17岁的宋氏被纳入宫为皇后。

且不说宋氏先皇皇后的身份,就凭她的这份家世,就已经很有号召力了。

晚年凄凉

宋皇后入宫仅仅八年之后,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宋太祖赵匡胤暴崩,皇帝赵光义继位,是为太宗。

据司马光记载:“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王继恩之误)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又遇医官贾德玄(程德玄之误)”,“乃告以故,叩门与之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隆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遂与王雪下步行至宫门,呼而入。继隆使王且止其直庐,曰:‘王且待于此,继隆当先入言之。’德玄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遂与俱进至寝殿。”“宋后闻继隆至,曰:‘德芳来耶?’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

事情是这样记录的,然后却并不足信。质疑一:太祖驾崩之时,赵德芳和赵德昭都不在东京,而且德芳当时是贵州团练使,远在广西贵县,怎么招他们即位。质疑二:赵德昭和德芳都不是宋后所出,宋后既然想夺位,为何不招皇长子赵德昭,长子岂不更有说服力?

因此这个故事是有问题的。恐怕二十出头,没有子嗣的宋后并没有和赵光义争位。

然而这并不能减轻赵光义对宋后的迫害,因为赵光义搞迫害,有时候是不需要理由的。

宋太宗登基后对赵匡胤的皇后十分刻薄,崩逝后甚至不许群臣吊唁

赵光义

赵光义继位之后,加封宋皇后为“开宝皇后”,并于次年命其移居西宫(嫔妃所住的宫殿)。十年之后,即雍熙四年(987年),又命其移居东宫。

至道元年(995年)四月,宋皇后崩逝,终年四十四岁,“至道元年四月崩,年四十四。”谥号“孝章皇后”。

然而就在宋皇后崩逝后,太宗完全不顾及宋氏前朝皇后的身份,不仅自己不为皇嫂服丧,同样不让群臣为其服丧。

当时的翰林学士王禹偁就因为私下说了一句“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竟然就被定了个“讪谤”罪,就此贬去了滁州。

宋皇后的梓宫也被迁到了燕国长公主(宋太祖妹)的府邸,寄放在普济佛舍,不仅不与宋太祖赵匡胤合葬,就连神位都不放入太庙。

直到宋皇后崩逝后两年多,即至道三年(997年)正月,才将其葬在了太祖永昌陵之北,并命吏部侍郎李至撰哀册文,但神主却依然没有被放入太庙。直到宋太宗的玄孙宋神宗时期,宋皇后的神位这才得以进太庙。“三年正月,祔葬永昌陵北。命吏部侍郎李至撰哀册文, 神主享于别庙。神宗时,升祔太庙。”而此时距其崩逝已经超过70年。

宋太宗登基后对赵匡胤的皇后十分刻薄,崩逝后甚至不许群臣吊唁

赵德昭

从赵光义对待赵德昭和赵廷美的方式,也能看到他是什么样的人,是怎么对待嫂子的。

赵光义登基不久,便灭了北汉,可随后的征辽战争中,不幸失败。班师回朝之后,“久不行太原之赏。德昭以为言”。

不知道太宗是哪根筋搭错了,还是早就心存忌惮,厉声说了这样一句话:“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

赵德昭不敢多说,回到家中,可能以死明志,可能是一时羞愤,竟然引剑自刎了。“上闻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曰:‘痴儿何至此邪!’赠中书令,追封魏王,赐谥,后改吴王,又改越王。”

那赵光义对待他的弟弟廷美呢?

先是因为某兵变,将廷美从“开封尹”(储君的象征)贬为了“西京留守”;然后又说廷美与宰相“私遣小吏”,图谋不轨,大肆抓人,廷美也因此被软禁,后来廷美“忧悸成疾”,三十八岁就薨逝了。

这就是被赵光义吓死的啊。

宋太宗登基后对赵匡胤的皇后十分刻薄,崩逝后甚至不许群臣吊唁

赵光义

《宋史·太宗本纪》评价太宗时,也列举了太宗让人不满意的地方,其中有这几点。“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

赵光义的薄情寡义,对嫂子、侄子、弟弟的迫害,炳炳史笔,早有定论。

对于这位太宗皇帝,后代史家一直褒贬各半。客观地讲,他以文武结合的方式结束了割据时代,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在其在位时期,推崇文化、任用贤士,对中国文化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他急于上位,为巩固自己地位而采取的做法,却屡遭后人诟病。太祖一脉相继在不明不白中薨逝,让人们坚信,这个看起来英明的太宗皇帝,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野心家和阴谋家。

后世史家如李贽等据《涑水纪闻》等痛责太宗,认为太宗的薄情之举与宋后在“烛影斧声”当夜的行动有关。

纳闻|真实新闻与历史:宋太宗登基后对赵匡胤的皇后十分刻薄,崩逝后甚至不许群臣吊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