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原创 战国吞并司空见惯,为啥齐灭宋国就引起围殴?常言道“利不可独”

原标题:战国吞并司空见惯,为啥齐灭宋国就引起围殴?常言道“利不可独”

在战国时期,为什么楚灭越、韩灭郑、赵灭中山都没有引起列国干涉,而齐湣王灭宋就遭围殴?原因在于:没有绝对的力量支撑,却敢吃独食。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那四个字:利不可独(谋不可众)。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都适用这个规律。强悍如楚霸王,用人唯亲、舍不得分利,被韩信、陈平等人抛弃;而战国中期的齐国,这个一度让秦国忌惮的强大存在,也在这个问题上摔了个大跟头,导致战国发展迎来了新的转折点。

原创
            战国吞并司空见惯,为啥齐灭宋国就引起围殴?常言道“利不可独”

纵览战国时期,如果以国家实力强弱为标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一:魏国称雄时期,大致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到前343年马陵之战,这六十年间,在魏文侯、魏武侯、前期魏惠王的率领下,魏国一家独大,列强难以与其争锋;

阶段二:秦、齐两雄并立时期,始于马陵之战,终结于公元前284年六国伐齐。这一阶段也持续了大约60年,齐国在齐威王、齐宣王、齐湣王的领导下势头凶猛,甚至一度比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更有霸王之相;

阶段三:秦、赵军事对抗时期,始于五国伐齐之后、终于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秦国毕其功于一役、打掉赵国40余万主力军,崤山以东再也没有可以与其单独对抗的诸侯;

阶段四:秦国一家独大,直至一统天下。

原创
            战国吞并司空见惯,为啥齐灭宋国就引起围殴?常言道“利不可独”

历史上并没有天选之子,任何看似必然的成功,背后都是凶险万分的博弈与争斗;泱泱战国、大浪淘沙,前浪后浪接踵而至,当魏、齐、赵相继被拍死在岸上后,秦国笑到了最后。

若以后世的视角来看,魏、齐、赵的倒下让秦国最为受益;但在实际上,只有赵国(以及楚国)是被秦国亲手打趴,导致魏、齐衰落的主因则在于六国内部。齐国的衰落过程最能证明这一点。

当初把魏国掀下马的,主要就是齐国。战国初期的齐国,曾经备受魏国的欺压,公元前380、378年,韩赵魏多次联合进攻,齐国难以抵挡。齐威王在位后励精图治、推行改革,举贤用能、赏罚分明,起用邹忌、田忌、孙膑等人,综合国力日益强盛,最终经过桂陵、马陵两大经典之战大败强大的魏国,开始称雄于中原。

原创
            战国吞并司空见惯,为啥齐灭宋国就引起围殴?常言道“利不可独”

随后的齐宣王时期,齐国继续强盛。公元前314年,齐国曾趁着燕国内乱挥师北上,几乎将这个战国七雄之一吞并,创造了“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的壮举。

但在当时,能与齐国相抗衡的除了西边的秦国外,还有南方的巨无霸楚国。楚威王在位期间曾经挥军伐齐、吞并越国,纸面实力过于强大,由此被推举为合纵之长。

因此,当时的天下其实处秦、齐、楚三强并立的格局,而且齐、楚多次合纵,貌似局势对秦国极其不利。但就像张仪分析的那样,合纵之所以难以持久,关键就在于六国内部也各有所求,很难拧成一股绳。以齐、楚为例,他们自然不愿意坐视秦国东扩,但互相之间也不愿意看到对方一家独大。

因此,齐威王、齐湣王期间,齐国除了发展实力外,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削弱楚国,保证自己在山东(崤山以东,下同)的绝对领导地位。

原创
            战国吞并司空见惯,为啥齐灭宋国就引起围殴?常言道“利不可独”

所以我们看到,在公元前313-311年期间,秦国软硬兼施、文武齐上对楚国进行坑蒙拐骗、又打又拉之际,齐国一直持作壁上观、乐见其成的状态。经过这一系列的博弈后,楚国被削弱、与秦国和亲连横;而到了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死后,齐国胁迫楚国再次合纵,此时的齐国已成了事实上的合纵长。

从那时起,战国进入了秦、齐两强并立期;而齐国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利用合纵战略带来的集团性优势。有例为证:

为了瓦解合纵,秦国不惜割地拉拢楚国。到了公元前303年,齐国率领韩魏伐楚,以惩罚它倒向秦国;后者不得不派太子为人质换取秦国的支援;

公元前298年,即楚怀王被骗入关中的下一年,齐、韩、魏攻秦,兵锋直抵函谷关;

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客死秦国,齐、韩、魏、赵、宋、中山共六国联合攻秦,秦国力不能支,被迫向韩、魏割让土地求和。

原创
            战国吞并司空见惯,为啥齐灭宋国就引起围殴?常言道“利不可独”

由上可见,当时的齐国能够力挫齐、秦两强,正处于巅峰期;从楚国愿意选择与秦国联手来看,也侧面证明了那时的齐国有多可怕。

因此,到了公元前288年,出现了秦昭襄王“自立为西帝、遣使立齐王为东帝”的举动,虽然有离间山东六国的嫌疑,但由此也佐证了齐国的地位。

但就在短短4年后,齐国就迅速由盛转衰:面对五国的联合攻击,它几乎濒临亡国的边缘。究其原因,就在于齐湣王灭宋事件。

原创
            战国吞并司空见惯,为啥齐灭宋国就引起围殴?常言道“利不可独”

宋国在宋康王时期处于国力巅峰期,史记称它“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乃与齐、魏为敌国”,有着“战国第八雄”的威名。

宋康王的扩张,引起了列强的忌惮。公元前286年,宋国灭亡。但覆灭它的并不是齐国,而是身边的三国:“齐湣王与魏、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史记·宋微子世家》)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齐、魏、楚瓜分了宋国,为啥随后挨打的只有齐国?就在9年前,齐、燕、赵曾联手灭中山国,各方不是其乐融融、皆大欢喜吗?

关键就在于齐湣王身上。当初魏、楚联合灭宋,自然是各有所求。以楚、魏两国为例,它们的最大期望就是得到经济、战略地位关键的淮北地区。而这一地区,曾经归属宋国,是宋康王灭滕、伐薛(曾经的孟尝君封地)而得。

原创
            战国吞并司空见惯,为啥齐灭宋国就引起围殴?常言道“利不可独”

但在灭宋之后,齐湣王被胜利果实冲昏了头脑,立即对盟友翻脸:“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这种不讲武德的举动,被齐国的死敌燕国察觉到了良机,如乐毅在《报燕惠王书》中所说:“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对于山东各国而言,秦国固然可怕,眼下的齐国则更令人恐惧;而对于秦国而言,这也正是它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于是,公元前284年,乐毅带着燕、秦、魏、韩、赵五国联军伐齐,楚国则以救齐名为趁火打劫,齐湣王也被楚将虐杀。

经此一役,齐国虽然侥幸复国,但彻底失去了超强地位、退出了问鼎中原的舞台,秦国的主要对手只剩下了虽武力强悍、但综合国力有限的赵国,战国的走向从此明朗。俗话说得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大部分时期的秦国尚且不敢四面树敌,齐国终究为自己过分贪婪的战略冒进付出了惨痛代价。

纳闻|真实新闻与历史:原创
战国吞并司空见惯,为啥齐灭宋国就引起围殴?常言道“利不可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