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原创 为何项羽宁愿自刎也不渡江?并不是他傻,而是察觉到一丝不对劲

原标题:为何项羽宁愿自刎也不渡江?并不是他傻,而是察觉到一丝不对劲

杜牧在《题乌江亭》中曾写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每一个朝代都会出现各式各样的英雄豪杰,但随着历史车轮的进行也少不了一颗颗将星的陨落。许多人物都是足以被后人传颂的存在,只不过终究没逃出一个悲剧的结尾罢了。而那乌江之畔的西楚霸王,正是这么一个悲情的形象。

原创
            为何项羽宁愿自刎也不渡江?并不是他傻,而是察觉到一丝不对劲

公元前232年,项羽生在长江楚地,自小被叔父项梁授以兵武之道。然而就在公元前224年,王翦带着秦军直接掀起了战事,年幼的他亲眼目睹了自己家国的毁灭。亲人的离去留下了深入骨髓的仇恨,这也奠定了他日后震动天下的基础。

自此,项羽努力修习兵法,他本就生得高大威猛,有着异于常人的力气,加上计策相佐必成将才。结果也确实如此,公元前209年,面对秦二世的暴政,陈胜吴广率先揭竿而起。心怀热血的他自然也跟随叔父一同加入了起义的大军,向秦朝发起了复仇的战斗。

原创
            为何项羽宁愿自刎也不渡江?并不是他傻,而是察觉到一丝不对劲

到了战场上的时候,项羽的名将之风也终于开始展现。“兵形势”的思想让他的部下有着万夫莫敌的勇猛,公元前207年的巨鹿之战正是如此。以5万之数正面硬撼40万秦军还取得大胜,这种以少胜多堪称奇迹。自此,秦的结局也已经十分明显了,但同时,另外一个劲敌刘邦也悄然崛起。

与名门之后的项王不同,沛公是一个从市井之中摸爬滚打上来的人。比起死板的规章,他更喜欢那种率性而为的仁慈。起初的时候,虽然刘邦在公元前206年抢先入了关中,但项羽仍然看不起这个只会“捡便宜”的小角色,并未下狠手。公元前205年他更是以3万骑兵打败了坐拥50万大军的刘邦,如此一来轻蔑之意更甚。

原创
            为何项羽宁愿自刎也不渡江?并不是他傻,而是察觉到一丝不对劲

但局势永远是瞬息万变的,尤其是极其重视发展的刘邦,不声不响之间慢慢积攒了足以媲美的项羽的势力。公元前203年他逼迫项王签下了鸿沟和议,但旋即又立刻变脸,撕毁协议打了个措手不及。最终项羽在垓下之战中被“四面楚歌”大败,留下一首《垓下歌》后,自刎于乌江,一代西楚霸王就此陨落。

但实际上,对于项羽的结局很多人是抱有遗憾的。因为当时乌江的亭长给了他一个渡江避难东山再起的机会,只可惜被他拒绝了,为此李清照还写下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难道真的是楚霸王太过于傻吗?其实不然,在他的心里早就发现了问题的不对劲。

原创
            为何项羽宁愿自刎也不渡江?并不是他傻,而是察觉到一丝不对劲

首先,作为一名对于兵法研究极其透彻的军事家,项羽对这方面的差别必然敏锐无比。曾经3万骑兵就能杀得丢盔弃甲的汉军居然能反过来击溃自己了,这种战斗力上的变化已经十分显著。再者,对于手下人才的情况也是十分明朗的。被离间的范增、战死都龙狙、叛走的韩信,这些都是用人之术上的致命缺陷。

原创
            为何项羽宁愿自刎也不渡江?并不是他傻,而是察觉到一丝不对劲

毫无疑问,根据《史记》的记载,项羽并不是一个愿意承认错误的人,但这并不代表他不知道自己的错误。鸿门宴那么好的机会错过了,想必在他死前也是无比后悔。同时根据他坑杀降卒的行为,自然也能想到刘邦得势后如果自己还活着会给江东父老带来怎样的灾难。既然已成败局,那么何必再造杀孽?正所谓“虞兮虞兮奈若何”,他的心中全都明白。

纳闻|真实新闻与历史:原创
为何项羽宁愿自刎也不渡江?并不是他傻,而是察觉到一丝不对劲